2020年1月,1000頭來自丹麥的優質種豬“飛抵”廈門,包含長白、大白、杜洛克等優質品種;同月,來自法國的1395頭大白、長白和杜洛克種豬經過“飛行”中轉到達廣東;3月,1973頭法國優良種豬從太原航空口岸入境;同月又有500頭種豬從法國運抵貴陽……
今年以來,中國已進口各類優質種豬達4325頭,而這些種豬大多是坐飛機來中國的。有消息稱,預計今年光從法國進口的種豬就會超過1.1萬頭,相當于中國2017年從全球進口的總和。
“包機”引種要花多少錢?
據悉,今年3月25日“包機”波音747-400型飛機從法國到貴陽的500頭法系種豬,每頭均價為3萬元人民幣,另有運輸費、隔離費等相關費用加起來,每頭豬的平均花費約4萬元人民幣。有外國出國商近日表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讓生豬運輸變得更加復雜。往返歐洲和中國的貨機數量大幅減少,將導致成本上升。
潛在價值可能是天價!
此前有專家介紹一般一批種豬只有3到4年的“黃金配種期”,之后便會被淘汰。而在這段時間內,正常情況下,500頭種豬所形成的核心群,可供種25000頭,再通過繁殖產出62.5萬頭商品豬。我們按照目前的市價,一頭300斤重商品豬的價值已超5000元。這批種豬背后所蘊藏的潛在價值可能將是天價。
優質種豬“零等待”通關
此前,有企業稱從國外引種的手續過于復雜。2019年12月,為支持國內養豬業盡快恢復生產和轉型升級,海關總署及時公布允許進口種豬的國家名單,新增3個種豬及遺傳物質來源市場,嚴格開展境外預檢和進境后隔離檢疫,加快通關速度,積極支持優質種豬及遺傳物質進口。
海關總署稱,除拓展優質種豬及遺傳物質來源,優先啟動智利、芬蘭等國優良種豬及遺傳物質檢疫準入,協助進口企業恢復從美國進口種豬以外,還將做好種豬境外預檢、口岸檢疫等工作,確保境外優質種豬“零等待”通關。 從國外引種豬就一勞永逸了嗎?
在經歷非瘟侵襲,生豬銳減后,有業內人士認為增加種豬的進口很有必要。但剔除非洲豬瘟影響,我們在育種中的問題也格外突出。
1、利益沖突成聯合育種的絆腳石
雖然很多大型企業已經開始意識到育種的重要性,但聯合育種需要他們實行資源和技術共享。我國目前的情況是種豬企業多,相互之間競爭異常激烈,很難實現信息的真正溝通與交流。
2、育種場遺傳交流不充分
我國的育種場沒有充分的遺傳交流,育種場之間的遺傳關聯也就無法建立,以聯合育種為主要形式的生豬育種體系還停留在理論的層面。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勤就曾指出:多數場彼此間基本無關聯,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我國種豬聯合育種工作無法順利推進。
3、種豬場育種規劃不一
育種是費時費力費工夫的工作,需要很多豬場結合在一起,設定統一的育種目標,用同一套系統,共同完成。
4、缺乏自主培育品種
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西農業大學教授黃路生曾指出,我們對地方豬種的利用、開發卻相當不足,缺乏主導市場的自主培育品種。每年我國種豬市場的需求量非常大,大約為2000萬頭。 但一直以來,我國缺乏主導市場的自主培育品種,我們一直處于“引進—生產—出售—再引進”的循環,而真正的“中系”主流商業生產豬種非常缺乏。
5、育種扶持政策不夠完善
在政策上如何保障優秀的種豬能夠得到更好的推廣,如何使培育優秀種豬的成本得到國家的經濟支持,怎樣順利推進生物安全的體系建設、技術研發,還有優秀的種豬培育出來之后如何能在市場上得到更好的認可和營銷,這些都需要相關政策的完善和支持。
在此前央視《對話》欄目中,全國畜牧總站牧業發展處研究員楊紅杰認為,單從經濟角度來講,育種肯定是賠錢,就是所謂的“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但中國作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生豬生產國,全世界一半的豬養在中國,生豬對中國的老百姓又是這么重要。七億頭豬的商品量,不可能讓種卡在外國人的手里。自己培育品種是一種創新,秦總(秦英林)提到的引進、消化和吸收也是一種創新,不管是培育品種,還是引進品種,根本之道就要搞種業的自主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