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地處亞熱帶,屬島嶼型氣候,高溫多濕且晝夜溫差大,除7月、8月、9月為過熱氣候外,其他時節溫暖如春。養豬業是臺灣畜牧業的主力。依據2010年底臺灣地區養豬戶數據調查,臺灣共飼養生豬615萬頭,年出欄890萬頭。養殖規模以存欄1000頭左右的中型養殖場(戶)為主,規模化養殖程度較高。
臺灣省總人口大約2300萬人,臺灣每人每年豬肉消費量維持在38公斤左右。綜合現在人均消費水平,臺灣維持市場內需的存欄頭數應該在600萬至650萬頭之間。
臺灣的生豬育種水平很高,但由于受氣候等自然因素影響,仔豬的成活率并不高,每頭母豬胎產活仔數平均為9.8頭,年可提供商品豬約17頭。主要原因是哺乳、保育階段的死亡率較高。從整體看,臺灣的生豬養殖水平與大陸相當,與歐美等發達國家仍有不少差距。
推行SEW模式科學養豬無污染
臺灣養豬業的集約化程度很高,養殖規模主要集中在100頭母豬以上,而且幾乎都采取“一條龍”式生產方式,即自繁自養,既養母豬又養肥育豬。
豬場設計方面臺灣制定有規范的豬場建設標準,對新建豬場的審批要求非常嚴格。豬場設計方面,分娩舍和妊娠舍均采用高床養殖,保育舍除采用高床密閉飼養外,還需要全自動調控環境溫度,肥育舍比較特殊,一般會在每欄靠豬舍外墻一側建一個寬l米~2米、深20厘米~30厘米的水池,其中裝有水,一般肥豬在水池中排糞,夏天天熱時,水池又是豬泡澡沖涼的場所。水池中的水一般每天換1次。肥育舍料槽安裝在離走道較近的一側,這一側高于豬舍外墻一側,比較干燥,是肥豬采食和躺臥的主要場所。
良種選育方面臺灣養豬業很重視良種的引進和選育,早期大量從歐洲引進優秀的種豬基因,選育的主要目標是提高瘦肉率和繁殖率,配種的主要方式是采用人工授精,所以種公豬的選育是整個養殖環節中最重要的工作。臺灣動物科技研究所就是臺灣主要從事生豬育種和性能測定的專業機構之一。該所成立于1970年,是臺灣唯一集畜牧、獸醫、分子生物和生物化學等于一體的研究和技術推廣機構,其下屬的動物資源組早在25年前就開始了種公豬的性能測定工作。臺灣早期的性能測定工作與目前國內的模式差不多,從30公斤體重測到110公斤,但從1997年臺灣發生大規模口蹄疫后,他們推行了SEW模式,即把參測種公豬在免疫力最高的14日齡~17日齡就斷奶,集中后統一進行消毒、防疫,待體重達標后再進行性能指標測定。
養豬設施方面臺灣對養豬業非常重視,規模較大的豬場都基本實現了養殖自動化。豬場基本上都配有完備的飼料加工機械和運輸機械,一般都會有幾個圓柱形鋼板飼料倉,雖然不大,但是可以保證飼料加工的自動化操作,一般一個人控制就可以加工出所需的全部飼料。飼料從飼料加工場所到豬舍靠管道自動輸送。豬舍中也都采用自動飼喂體系,保育豬和肥育豬采用自動飼喂桶,飼料通過運輸管道直接送入桶內。桶下面的開口高低可以調節,從而調節下面放出的飼料量,豬采食下面圓盤中的飼料后飼料又可從上面桶中漏下,保證食槽中總是有料。懷孕母豬采用裝備有自動同步飼喂系統的個體限位欄,但是由于臺灣濕度大,飼料管道中容易發生飼料積存和霉變,因此采用了控制器下料口與接料管道分離的辦法,下料口與接料管道間大約30厘米的距離,減少了飼料堵塞管道和發霉的機會。
糞污處理方面臺灣對環境保護有嚴格的法規、條例,制定了一系列畜產品公害防治法規。環保部門要行使對養豬場排污水污染度的監測,農政部門要幫助養豬場安裝污水污物處理設備,養豬企業要承諾和恪守防治污染的責任。養豬場無公害、無污染、排水符合放流標準時,其活豬、種豬方可獲準經營或出口。養豬企業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措施減少豬糞尿排出量:一是選擇生長速度快、繁殖率高、飼料利用率高的豬品種;二是采用高消化率的飼料,利用植酸酶增加磷的消化率,采用多階段飼料配方飼養生豬;三是利用沼氣發酵除去糞水中大量的有機物;四是結合臺灣氣候特點推廣水簾式豬舍降溫。
生豬拍賣加工銷售一體作業
臺灣養豬業自動化體系和市場拍賣制度,支持了臺灣養豬業規模化發展。
在新北市肉品批發市場,我們親身體驗了商品豬的登記、拍賣、屠宰和銷售流程。該市場是臺北縣農委會推行的加速農村建設計劃,改善毛豬運銷,充裕大臺北地區肉品消費,于1976年初聯合縣轄各級農委會共同成立的。首創臺灣唯一雙區拍賣,配備了毛豬交易及電宰平臺,具備電宰分切、冷藏一體化作業設施,為買賣雙方提供了公平、公開、公正及整潔、舒適、有序透明的交易平臺,減少了中間環節的盤剝成本,通過拍賣打破了市場壟斷,真實反映了市場的供需關系,有效維護了供銷雙方的最大利益,減少了活豬往返運輸的損耗及沿途疫病污染,提供了毛豬集運、加工、儲藏及銷售為一體的整體服務。
關于臺灣肉品市場毛豬的交易價格,市場負責人介紹:主要受豬肉生產量及季節的影響較大,比如每年的1月、2月份受農歷春季的消費刺激使得豬價居高,3月、4月份雖有清明節的較大消費,但屬于春節后的消費淡季,所以價格偏低,5月、6月份因為逢端午節并且氣溫已經轉熱,會造成生豬存欄數減少,及受天氣影響生豬個體體重下降使得豬價偏高。7月、8月份因天氣炎熱,生豬數量更加減少、體重更輕,而使豬價為全年最高。9月、10月份氣溫轉涼,生豬數量增加,豬只體重增加,生豬價格降低。過了中秋過后的11月沒有消費的刺激,產量又高,通常會是臺灣全年生豬價格最低,12月的生豬產量與11月大致相同,但因為元旦的來臨而讓豬價較11月份稍微上漲。
研發支撐產學研有機結合
臺灣能夠培育出優秀的臺系杜洛克種豬,臺灣的畜牧業研發支撐體系功不可沒。臺灣畜牧業科研體系由目標一致、功能齊全、相互協調配套的三方面力量組成。
農業主管部門所屬的科研機構臺灣農委會所屬科研機構包括6個試驗所、1個保育中心和9個改良場。試驗所和保育中心主要從事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重點是優良品種選育、養殖技術研究。農業改良場既是科研機構又是技術推廣部門,主要根據本地區畜牧生產特點和農民的實際需要從事品種改良示范與推廣。
相關的大專院校設立的科研機構在臺灣有9所院校設有畜產、農學等院系。主要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從事基礎研究。
社會團體所屬研究所如我們這次考察的財團法人臺灣動物科技研究所。他們是由一些非贏利性基金會設立的研究機構,主要為畜牧業發展提供科技服務。我們應該借鑒臺灣的體系建設模式,建立和健全科研、開發和推廣三位一體的體制機制,促進產學研的有機結合。
借他山之石做好種豬性能測定工作
山東省的種豬性能測定和拍賣工作已連續開展了五屆,但臺灣早在25年前就開始了這項工作。商品豬的市場化集中拍賣,即為養殖戶提供了一個公開、公正的交易平臺,可以有效調動農民科學養殖的積極性,對解決防疫污染難題和化解供需矛盾起到積極作用。目前只有廣東、重慶等少數地區開展了這項工作,效果不錯。我們應在部分養豬情況較好的地市,可以嘗試性地開展這項工作。
以測定促選育目前,山東省大部分豬場還是重引種輕選育,沒有明確的育種方向。而臺灣早在1983年就由農委會建立了南北兩個核心純種豬場,通過核心豬場選育適應臺灣地區高溫多濕環境的優良豬種,并且采取引進歐美良種、制定選種計劃等手段,成功培育了臺灣特有的豬種。因此,今后在種豬的性能測定中,一定要兼顧消費者的需求和育種大方向,努力把具備山東區域特色的優秀種公豬遴選出來。例如,消費者喜歡瘦肉率高的豬,在測定時就將背膘薄的豬進行選留,提高背膘的權重;場家需要肢體強健的豬,就要提高肢體的權重。
以集中促聯合省級測定站要在集中測定和場內測定的基礎上,按照全國生豬遺產改良計劃,明確和落實山東省原種豬場的選育目標。首先要把全省原種豬場的種豬實行統一編號登記,建立種豬檔案;其次要對相關數據進行匯總,建立數據管理系統,定期組織育種專家開展遺傳資源評估;再其次是把成績最優秀的種公豬納入省級豬人工授精站管理,由人工授精站負責精液生產、配種、后裔成績的收集上報。最后逐步組建省級育種核心群,開展遺傳交流和聯合育種,提高各場的育種水平和種豬生產性能。
以展會促提高建議在山東省種豬性能測定站的基礎上,組建山東省生豬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心由科研、教學、推廣和生產等各方面的技術力量組成,針對養豬生產中的技術難題,開展聯合研究和攻關,促進養豬業的科技創新與進步。同時借助每年的種豬拍賣會,搞好養豬技術的交流和培訓,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進行專題講座,推廣應用養豬現代化裝備,提高養豬技術水平、現代化管理水平和養豬業的經濟效益。
臺灣養殖業很多做法值得借鑒
臺灣農會的作用不可替代臺灣農會成立的初衷在于保障農民的權益,提高農民知識技能,增加經濟效益,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的現代化。臺灣農會的百年發展,伴隨著臺灣農業由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形成了鮮明的特征:有事找農會,沒事農會坐;有貨賣農會,沒貨農會買;有錢存農會,沒錢農會借;有險找農會,沒險農會買。
臺灣的特色養殖理念值得學習臺灣非常重視特色畜禽產品的開發工作,推出“風味特色肉”,專門用香草與中草藥飼養“香草豬”,雖然價格較一般豬肉要高四到五成,在市場上仍是搶手貨。臺灣還大力支持地方良種選育,于2004年對本地品種豬進行生產性能測定與推廣,臺灣的地方豬種統稱黑豬,有桃園豬、頂雙溪豬、美濃豬和南嶼豬。
臺灣對畜產品安全的監管措施值得借鑒臺灣從源頭的投入品安全、生產管理,到下游的畜產品衛生,全面嚴格把關,建立食品衛生安全的逆向追溯機制。落實畜產品衛生安全管理,持續推進生產符合HACCP規范及ISO9000制度的畜產品,并強化CAS標志與有機農業認證。臺灣對豬肉殘留物質檢驗很嚴,凡上市或出口豬肉全部先進行檢測,對相關違禁藥物實施檢查,超過標準予以罰款,還要追蹤飼養管理污染過程,一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