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太刺激了,所以,很多東西也就見怪不怪了。對于普通的中國人,經歷了股市暴跌、中美貿易戰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而對于農牧業的人來說,還要增加環保狂拆、非瘟疫情、畜禽價格暴漲暴跌,這些事情都發生在這幾年中,所以,大家心臟的承受能力普遍提高很多。不過,由于經歷的多了,有些事放在過去是大事,在今天就引不起多大的關注了。
但作為一個行業人,有些事還是要認真思考一下,因為它有很強的時效性,錯過也就錯過了,時光沒辦法倒流。
一、發改委的“十六條”
3月10日,國家發改委聯合農業農村部發了一個《關于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生豬生產及相關產業的實施意見》的文件。這是我記憶當中以發改委名義發布的促進生豬養豬發展政策最多的一次。《意見》發出時,《第一財經》采訪了我,不過,限于篇幅很多話還是沒有說透,今天就再深度的談談。
很顯然,這個《意見》的出臺是基于當下特殊的背景。
一個是最高領導人近日對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最高領導人強調,要加快發展生豬生產,切實解決面臨的困難,確保實現恢復生產目標。”
二是產能恢復緩慢、供需關系不平衡。肉價過高的時候有關部門會出手干預,而對于母豬和仔豬的價格并未干預。市場是一面鏡子,可以反射出真實的情況:兩廣地區7kg仔豬的價格已經高達2300-2500;50kg三元母豬每頭5000元;40公斤二元母豬報價8000元。大家都知道,供需關系決定價格!那么,如此高的價格反饋了什么?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于中小微豬場在疫情風險壓力下復養積極性不高,兩部委為鼓勵復養,出臺這樣的十六條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除了兩部委的這個《意見》,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和銀保監會三部委還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促進生豬穩產保供的通知》,通知提出:將安排不少于500億元貸款支持生豬復產。另外,為了鼓勵中小散復產,將享受臨時貸款貼息補助政策的規模豬場條件由年出欄5000頭以上調整為年出欄500頭以上。年出欄500頭以上,也就是母豬2、30頭的樣子。算是也惠及到了專業戶這個層面。
綜合這兩個文件,我們能感受到的是:只要你愿意養,一路開綠燈,想要什么就支持什么。當然,暫時這還只體現在上面的政策層面,地方上如何執行還有待觀察。
二、究竟是不是機遇?
當然了,看到這樣的消息,很多人(尤其是那些過去有較大損失的)會產生情緒:早干嘛去了?!不過,情緒是魔鬼,于事無補,反而會影響自己的判斷和決策。
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是不是利好?
這些政策的集中出臺,在我的記憶中是從未有過的,這些政策未必能全部拿到,但首先有利于發展的大環境已經大大改善。比如,自然環境部就在近日調減了14000個禁養區。而在前幾年,盲目擴大禁養區成為很多地方的養豬人的不堪回首。
另外,我們再分析一下對誰更利好?
其實,即使沒有這些政策,雄心勃勃的大企業也要迅速擴張,搶占市場份額,和時間賽跑。如今有了寬松的環境和各種支持,對他們可謂是如虎添翼。比如解除對建樓房養豬場的限制,更寬松的用地政策,乃至生物資產可以抵押貸款,這些都是過去困擾規模企業發展的瓶頸。
很多中小微養殖場反映這些政策很難落實到自己身上。當然,這種擔憂不無道理。的確,很多地方給更愿意支持規模企業,可能會出現“雨量”不均勻的情況。其實,作為中小微不要過多去考慮別人得到了多少,而要考慮現在是不是自己的機會。
機遇具有窗口期的特征,而非一直存在。要分析是不是機會,要從時間軸上來分析,往前看、往后看,現在是不是最好的時候。我個人認為,從豬價、政策、盈利空間三個維度來看,過去沒有,未來也很難有,應該是歷史上最佳的時機。但我們也必須清楚的判斷高潮過后的景象。
三、幾年后會是什么樣?
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會有這樣一個歷程:市場機會-先覺者進入-市場和機會變大-高獲利期-大資本進入-產能暴增-普遍虧損-大資本失去興趣-去產能-供需平衡-穩定低利期。這就是市場經濟的邏輯。市場經濟的特點是優勝劣汰、弱肉強食,是叢林法則。當下中國民間的閑置資本多,投資機會少。作為萬億級足夠大的市場疊加當下的暴利期,正是資本最喜歡的機會。所以,《意見》也很清晰的是支持“民營企業”。
我們來推演一下:資本蜂擁而入的結果是什么?自然是產能過剩!今天大家都在搶著建設和租賃,而產能尤其是固定資產嚴重過剩的時候,很多資產也會大大貶值,那些租賃豬場的也是挑肥揀瘦。所以,雖然眼前能看著暴利,還要考慮潮水退去時的景象,是你可以接受的嗎?
我們觀察到一些大企業都在建設或規劃自己的屠宰廠,除了地方政府有政策支持建設產業鏈外,考慮到未來豬價振蕩期的風險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們主辦的“中國農牧行業領袖網上論壇”上,溫氏集團董事長溫志芬先生的那句:“自建屠宰廠,無關盈利、事關生死”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很多大企業的想法。
縱觀過去的歷史,一旦產能過剩,就會有調控之手介入:煤炭、鋼鐵、化工、造紙等行業無不如此。我想,作為產生污染的大戶,養殖業會例外嗎?很難!
當然,考慮到就業和民生,部分地區會對中小散有一定的容忍度,所以,中小散不會完全的消失,但門檻一定不會比現在更低。而且,一旦達到了恢復產能、保供給的目的,國家出臺的這些政策就不會再延續。
如果還想在這個行業繼續做下去,我們應該思考:
1、如何利用這個政策最寬松的時期讓自己的豬場上一個臺階,拿到合法的手續?
2、那些業務主要針對中小散的上游企業又該如何調整自己的經營方向?
這些都是應該未雨綢繆的。
清代的陳譫然有句話說得好:“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未雨綢繆是遠見,是經營者的基本修養。其實,是傾囊而投、適可而止還是見好就收,取決于自己的戰略、資本和執念。今天的選擇,大多就是明天的結果。理性的決策,是對自己的人生和企業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