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原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近日表示,加快恢復生豬生產是保供穩價的最重要途徑。今后一段時間,只要把非洲豬瘟控制好了,各項扶持政策落實了,養殖戶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漲上去的價格終究還是要回落下來。只是,此后的養豬業,將不再是原來的模樣。新建的養豬場,環保要求會更嚴格。因此,未來養豬業的結構,必將發生兩個方面的變化:
一是規模結構變化。簡單說,規模太大或太小都不行。小規模農戶環保難以達標,將加快退出;而單體萬頭豬場或更大的豬場,豬糞處理會很困難。養豬必然要解決好污染問題。無論用什么樣的糞污處理技術,豬糞的最終出路,只能是回到田里去。從技術、環保和疫病控制角度看,大企業的養豬總量會更多;但是,這些企業中,單個養殖場規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單場500頭至2000頭的存欄量,可能是比較適宜的規模。
二是區域結構變化。今后會有更多豬場建在山區和丘陵地區。因為要把豬糞處理成有機肥,成本比較高,普通的大田作物使用不起。而丘陵山區各種特色種植業,包括茶園、果園等,每畝產值通常在萬元以上。這些種植業愿意用有機肥,也用得起有機肥。因此,農牧結合的區域養殖結構是未來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