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9年,養豬居然成了中國人最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消費者和小散戶,幾乎每個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豬身上。這一年,養豬業發生很多大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回望2019年養豬業10大事件。
1、能繁母豬存欄銳減
非洲豬瘟出現在中國的一年多時間里,大陸34個省份均發生過非洲豬瘟。非洲豬瘟對中國養豬業的影響,在能繁母豬上能夠深切體會到。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9月,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跌到最底,同比減少了38.9%。最近兩個月小幅回升,10、11月分別環比上升0.6%、4%。
眾所周知,想要生豬源源不斷地穩定供應,必須要有足夠的優質高產基礎母豬群來做保障。能繁母豬的存欄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的生豬產能,因此能繁母豬存欄的銳減,也就意味著未來豬肉供應將會極為短缺。地方政府為保障豬肉供應,全國多地的能繁母豬補貼重出江湖。借用行業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未來得母豬者得天下”。
2、非瘟檢測全面放開
2019年4月12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加強養殖環節非洲豬瘟疫情排查工作的通知》,文件表示鼓勵規模豬場和種豬場開展非洲豬瘟自檢。從農業農村部指定五家指定5家非洲豬瘟實驗室,到開展落實生豬屠宰環節非洲豬瘟自檢,再到鼓勵豬場開展非洲豬瘟自檢。至此,非洲豬瘟檢測全面放開。
當前,非洲豬瘟病毒已在全國形成一定污染面,而我國生豬業主要以中小豬場為主,防疫水平整體低下,養殖環節疫情傳播風險持續存在。另外,非洲豬瘟的臨床癥狀與傳統豬瘟等疫病十分相似,養戶難以分辨以至于錯失撲殺、隔離等緊急措施。再者,生豬產能急劇下降,放開非瘟檢測可減少因恐慌清欄和大范圍撲殺帶來損失,減緩產能下降。因此,非洲豬瘟檢測全面放開,有利于加強養殖環節非洲豬瘟排查,是及時發現和消除風險的重要手段。
3、豬價暴漲創歷史新高
2019年7月全國豬價開始猛烈上漲,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全國均價突破十元大關,并超越了2016年的歷史最高價10.58元/斤。到了10月豬價加速攀升屢創新高,最高價達到20.79元/斤,較2016年最高價高出近兩倍,局部地區甚至高達25元高價。豬價經歷快速上漲后,在政府投放儲備肉、加大進口等調下,豬價盤整回落,但仍保持高位。
豬價快速上漲的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缺豬”。2018年年底至今年上半年,在非洲豬瘟噩夢影響下,不少豬場恐慌性清欄,加速生豬存欄和能繁母豬下滑,而此前養戶也剛經歷環保禁養和豬周期的殘酷考驗。據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生豬存欄量于近兩個月才觸底,且在疫情下復產仍面臨不少挑戰,存欄恢復仍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
4、穩生產保供給政策頻繁出臺
非洲豬瘟疫情發生以來,我國生豬生產短板進一步暴露,生豬產能明顯下滑,穩生產保供給壓力增大。2019年9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與此同時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銀保監會等部門,出臺17項政策措施支持生豬生產發展。此外,一些相關扶持生豬養殖政策也相繼出臺。
其中,備受關注的有推進養殖項目環評“放管服”改革,畜禽糞污全部還田不需申領“排污證”、年出欄5000頭以下豬場無需辦理環評審批、附屬設施用地取消15畝上限規定、規范禁養區劃定與管理,嚴禁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由限制、壓減生豬產能、生豬養殖用地按農用地管理,不需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允許生豬養殖用地使用一般耕地、積極帶動中小養豬場(戶)發展;提高能繁母豬和育肥豬保額、對整車合法運輸仔豬及冷鮮豬肉的車輛,恢復執行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
生豬扶持政策頻頻出臺固然給行業打了一針強心劑,但養戶更多的是擔心政策的持續性,以及地方是否真的都能落到實處。
5、非瘟撲殺范圍取消三公里要求,政策允許非瘟“精準剔除”
2019年1月29日,農業農村部印發《非洲豬瘟疫情應急實施方案(2019年版)》,文件規定對疫區內(疫點邊緣向外延伸3公里的區域)的養殖場(戶)進行嚴格隔離,經病原學檢測為陰性的,存欄生豬可繼續飼養或就近屠宰。另外,文件還提出在疫情處置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地理環境、交通運輸、建筑布局、飼養管理水平等因素,科學評估風險,精準確定撲殺范圍。也就是說在遵守國家政策的前提下,可對疑似豬只實施“精準剔除”。
隨著非洲豬瘟迅速蔓延,2018年底大部分地區均發生過非洲豬瘟疫情,此時仍通過大范圍的撲殺來扼制疫情傳播似乎意義已經不大。與此同時非洲豬瘟疫情已經對生豬產能產生較大影響,大范圍的撲殺會加速產能下滑。另外,隨著行業對非洲豬瘟的認識加深,以及防控非瘟的生物安全技術逐漸完善,一些地區、豬場有能力對非洲豬瘟疑似豬只進行精準確定撲殺范圍。非瘟撲殺范圍取消三公里要求和精準剔除有利于降低非瘟疫情對生豬產能的影響。
6、農牧股大漲,牧原市值突破2000億元
站在風口,豬都能飛上天。非洲豬瘟疊加“超級豬周期”,使得2019年豬肉價格大幅上漲,上市豬企的股價也隨之“水漲船高”,29只豬肉概念股總市值今年已增3400多億,年內新五豐、正邦科技、天邦股份等多只豬肉股股價翻倍。而值得注意的是,牧原的市值在2019年10月25日突破2000億元,10月28日牧原市值超越溫氏股份。從上市到千億市值,牧原股份用了5年,而從一千億市值到兩千億市值,牧原僅僅用了8個月時間。
在非洲豬瘟的背景下,中小散戶的陸續退出留下巨大的缺口,以及高養殖利潤引誘下,不少集團豬企紛紛加大了種豬存留量,快速擴張搶占未來市場。在這場高速而猛烈的角逐下,上市豬企的局勢也很有可能發生較大的變化。
7、雛鷹農牧退市
2019年10月16日雛鷹農牧被深交所摘牌。這意味著曾經的“養豬第一股”成為A股史上“破面值”退市第二股。雛鷹農牧也曾有業績高光時刻,二級市場上市值也曾高達300億元。但近年來雛鷹農牧卻陷入了經營性危機,資金鏈斷裂,負債百億債務,甚至鬧出“沒錢買飼料餓死豬”的傳聞。
面對過度多元化、盲目擴張、產業鏈太長等爭議,雛鷹農牧實控人侯建芳在接受大河報采訪時直言不諱。“成也杠桿,失也杠桿。”他表示雛鷹的資金鏈斷裂的主因是盲目擴張,近年公司擴張太快,而對管理上有所松懈。而事實上公司也并非盲目多元化,在是上下游的多元化,布局產業鏈能有效分散風險,但雛鷹農牧的產業鏈確實是拉得太長了。豬周期和非洲豬瘟給行業不僅帶來磨難,也給豬企帶來了機遇。雛鷹農牧卻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機遇面前隕落。行業更需警惕其中的風險。
8、國家試點重大動物疫病分區防控,中南六省禁止部分生豬調入
根據《關于中南區試點實施活豬調運有關措施的通知》要求,自2019年11月30日起,中南六省(區)開始試點禁止非中南區的活豬調入中南區(種豬、仔豬除外;在2020年11月30日前,符合中南區跨大區“點對點”調運備案要求的生豬除外)。
從國內非洲豬瘟防控實際情況看,由生豬及其產品調運以及相關的人員與車輛帶毒傳播引發疫情占多數。而由于國內養豬業產銷分離的形勢下,全國范圍的禁運是不可行的。因此,在我國實施分區防控、加強調運監管是有效防控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必然選擇,也是保護生豬生產的客觀要求。而從目前的中南區試點來看也并非全面禁調,而“點對點”調運備案確實利于對生豬調運進行監管,同時也加快推進“調豬”向“調肉”轉變。
9、中央儲備凍肉集中投放
12月27日,華商儲備管理中心有限公司出庫投放競價交易2萬噸中央儲備冷凍豬肉。值得注意的是,這是12月以來第4次投放中央儲備凍豬肉,同時也是今年的第7批中央儲備凍豬肉,合計投放量達17萬噸。其中,9月投放了3次各1萬噸,12月12日、19日、23日分別各投放了4萬噸冷凍豬肉。
我們可以看到中央儲備肉的投放時間都集中在中秋國慶和元旦春節前。那么除了這些節日外就不缺豬肉嗎?很缺!為什么不投放?因為儲備肉也不多!只能集中在消費高峰集中投放平抑豬價。據2019年公布的中央儲備豬肉計劃收儲量為30萬噸。而招商農業數據預計,全國的豬肉儲備只有99萬噸左右。僅在12月中央儲備肉投放就達到14萬噸,幾乎占中央儲備總量的一半。然而有數據統計,中國平均每天就要消耗15.3萬噸的豬肉,12月全月投放的中央儲備肉還不夠中國一天的消耗量。另一方面,中央儲備肉前所未有的頻繁投放,也意味著目前市場真的非常缺豬肉。
10、各省制定生豬出欄任務,政企紛紛簽約養豬
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表示,第一次提出省負總責的總要求,強調各省(區、市)人民政府對本地區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工作負總責,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不少省市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養豬,部分省份制定生豬出欄計劃,并給部分各地市縣定下了生豬養殖的任務,并將生豬最低出欄量納入“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
此前環保壓力重,一些地方政府將養豬視為一種負擔,以保護環境生他為由限制養豬業。如今地方政府需要對保障豬肉供應負責,有利于調動政府對發展生豬生產發展的積極性,杜絕懶政行為。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由于地方政府需要對各地豬肉供應負責以及生豬出欄任務的要求,不少地方主動提供土地資源、政策扶持等吸引豬場到當地投資養豬。而養豬企業為了加快布局搶占市場,自然也樂意與政策合作簽約養豬。今年以來不少地方政府紛紛與溫氏、牧原、新希望、唐人神、康達爾等養殖集團簽訂養豬協議。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雖然現在養豬風險高,但只要努力,取得的回報也高。況且,如今養豬行業得到空前的重視,國家陸續出臺養殖用地、環評“放管服”、提高生豬保額、貼息貸款等政策全方位支持養豬。這對于養豬人來說是個不可多得的機遇。保供穩價,事關民生大事,農業農村部提出2020年生豬要基本恢復到正常水平,而這離不開養豬人及全行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