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2016年度業績快報。快報顯示,牧原股份2016年度營業總收入56.06億元,同比增長86.65%;凈利潤23.22億元,同比增長289.68%。2016年生豬銷量311.39萬頭,同比增長62.26%。
可以很明顯的看到,牧原股份2016年的營業利潤比2015暴漲近三倍,可謂成績耀眼。我們不妨也看一看另外一家利潤數據同樣耀眼的公司-溫氏股份。2月27日,廣東溫氏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16年度業績快報,凈利潤達117.72億元,是中國首家利潤超過百億的農牧企業。
其實,牧原股份和溫氏集團恰好代表了當下主流的兩種養豬模式。
其分別是“公司自繁自養”模式和“公司+農戶”模式的代表者。長期以來,牧原股份一直作為養豬上市公司的指標企業,一來是因為是生豬養殖體量大,二來也是因為其較為純粹的育肥肉豬全產業鏈養殖模式,一直被認為是“國內生豬一體化養殖的領跑者”。
而溫氏股份的“公司+農戶”則早已被實踐證明是比較適合國內的養殖模式。所以我們主要探究下“公司自繁自養模式”和“公司+農戶”模式這兩種當下主流的養殖模式的代表上市企業的發展。
溫氏、牧原業績大PK
可以看出,牧原股份近五年的營業收入一直穩步增長。這里有兩個特別明顯的注意點:一是2014年牧原利潤驟降近三倍,而2016年利潤猛增近三倍,波動特別大。2014年利潤下降不難理解,是因為當時極為慘淡的豬價。雖然凈利潤下滑幅度達到了73.6%,但是牧原在2014年生豬出欄量比2013年增加55.22萬頭(2013年生豬出欄量130.68萬頭),出欄量依然保持了增長,在豬價上漲的年份,則表現出了爆發性增長。
溫氏集團近幾年的營業收入、凈利潤、生豬出欄量一直在穩步增長。除2013年凈利潤突然暴降至5.53億元外,其余年份的凈利潤都在26億元以上。整體上凈利潤處于上漲的趨勢。但是漲幅并不及牧原股份。擴張步伐相對更為穩健。
牧原股份生豬出欄量每年穩步增長。而2016年牧原股份的利潤又突然暴增近三倍,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生豬銷量大增,2016年生豬銷量達311.39萬頭,2015年生豬銷量191.9萬頭,增幅高達62.26%;二是養殖成本下降;2016年因原材料價格下降等,單位養殖成本同比下降;2016年飼料價格下降早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三是2016年生豬價格較之2015年明顯上漲,全年銷售均價達17.86元/斤。
牧原股份是“公司自繁自養”模式的代表,在2016年其自育自繁自養大規模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優勢盡顯。公司可將飼料加工、生豬育種、種豬擴繁、商品豬飼養等生產環節置于可控狀態,按照生產計劃,同一時間大批量出欄的生豬肉質、重量基本一致,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規模化經營,降低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綜合競爭力。
而溫氏股份是是“公司+農戶”模式的創建者而和代表,其“公司+農戶”模式的優越性在于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其出欄頭數、收入、凈利潤的增幅均不及牧原股份。但是其在2014年凈利潤下滑并不及牧原嚴重。“公司+農戶”模式通過將養殖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高效銜接,減少中間交易,降低中間成本,提高公司和合作農戶(或家庭農場)的養殖效率,有效避免了種苗、飼料、獸藥等市場波動對公司生產經營造成的影響,使得整個生產流程可控,增強了公司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
可見,無論是“公司自繁自養”模式還是“公司+農戶”模式,兩者各有優劣,并不能說哪個更好,只要經營得當,兩種模式都是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的。相對于討論哪個模式更好,更重要的是—堅持。牧原股份和溫氏股份,這么多年來一直在堅持走自己的道路,持續的投入,不斷的改進,并都成為了其領域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