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業在我國農業和食品加工企業中是一個起步晚、基礎薄弱的部門。改革開放以來,奶類總量和乳制品產量持續增長,逐漸成為農業發展中的一個熱點行業,在促進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擴大內需、拉動消費和提高國民身體素質方面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逐步成為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產業。
中國的奶業發展在經歷五個階段的發展后,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處在轉型升級不斷加快的關鍵時期。
第一個階段:改革開放前。奶牛存欄不到50萬頭,統計數據為49.3萬頭。牛奶產量不到100萬噸,為88.3萬噸。養牛以國營農場為主,農村很少養牛,一般都是農場在養牛。
第二個階段:改革開放之后到1996年。這個時期也是我國奶業發展較快的一個時期。奶牛存欄從49.3萬頭增加到447萬頭,增加了八倍多。牛奶產量從88.3萬噸增加到629萬噸,增加了六倍。這個階段最大的特點就是農民也加入到養牛行業中,散養成為主體。
第三個階段:1997年之后到三鹿事件爆發前。這段時期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伴隨我國經濟的發展,奶業發展速度也比較快。當時把養奶牛作為一個增收致富的手段,地方政府對養牛的積極性是非常高的。這個階段奶牛存欄從447萬頭增加到1200萬頭,牛奶產量從600多萬噸增加到3500多萬噸。這期間連續跨越三個千萬噸臺階。
第四個階段:2008年以后,三鹿事件爆發之后。當時中國奶業面臨巨大的危機。2008年也發生了幾個大事件:中新自貿區的簽訂、全球發生金融危機,整個奶業從08年以后進入低速的增長。但中國人有句古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時期奶業正好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和整頓。
第五個階段:2008年以來,經過各方不懈的努力,我國奶業面貌煥然一新,目前中國奶業正處在從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由弱勢產業向高效產業轉變的重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