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行業的不確定性本來就讓業者承擔了很多風險,但有些人卻利用這種不確定性來發橫財。水產行業的落后性也體現無遺,業者都還不需要花心思去追求產品創新,單單一個良心產品就足以打動大家,想想也是有點悲傷。
3月初去江蘇跑了一趟市場,往泰州海大生物飼料有限公司時恰逢公司在開針對經銷商的動保產品推銷會。會議中有一個流程安排很有意思,工作人員現場用很實用的方法對從市面上搜集到的同類產品(已撕掉外包裝)與海大動保產品做對比試驗,告訴經銷商怎么在日常中用簡單的操作就可以有效甄別產品,比如用淀粉鑒定聚維酮碘產品。這類科普性的知識推廣,底下的經銷商也看得津津有味,畢竟現在的產品單純靠外觀已難判斷真偽,像之前業內傳言可以通過液體粘稠度或色澤來判斷,但實際上添加粘稠劑或色素同樣能達到正常產品的物理標準。
后來離開江蘇去了北京,偶遇廣東海大集團海大學院副院長丁振紅(我一直尊稱其為“丁教授”),閑聊時談到海大動保產品為什么在2015年發展迅猛,往常全年下來銷售額也才破億元,去年則半年時間就超過1億元。丁教授的回答令我很意外,他說:“我們現在就單單靠做良心產品,市場認可度就已經超越了可能行業90%以上的產品,還談不上技術創新。”何謂良心產品,僅僅是滿足這個產品應有的標準,不摻假。這本身是生產廠商應盡的義務,但行業已然極為缺失。
由于水產養殖行業看天吃飯的特殊性,動保產品在養殖過程中的效果體現受天氣、水溫、氣溫、光照、池塘理化環境、養殖魚類的健康狀況、養殖模式、人員技術管理水平等等諸多因素影響,所以動保產品效果的好壞有時候難以直觀反映出來,往往充當“安慰劑”,給了趨之若鶩的投機者以發揮的空間。而且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缺乏對產品的甄別技能,部分廠家也抱著不醫死魚的態度去產銷產品,至于有效成分是多少則不做考量。
寫到這,想起蝦苗行業有一個現象:有些蝦苗場剛做的第一年,苗的質量會非常好,但第二年開始苗的質量就走下坡路。同樣的老板、同樣的技術、同樣的場地,為什么苗種性狀表現前后差距大?其實原因很簡單,頭一年蝦苗在市場上贏得口碑后,第二年要苗的訂單蜂擁而至,苗場老板就面臨誘惑和抉擇,一方面苗場規模有限,按之前的方式產不出這么多苗,另一方面又不想“到嘴的鴨子都飛了”。而滿足訂單需求,苗場要么高密度育苗,過程中投放抗生素;要么就從外面調苗。反正現在養蝦就相當于“黑洞”,養不成功不一定會怪到種苗。所以,又有幾人能頂得住誘惑?
——有時候面對這樣的案例,也覺得無奈,養殖行業的不確定性本來就讓業者承擔了很多風險,但有些人卻利用這種不確定性來發橫財。水產行業的落后性也體現無遺,業者都還不需要花心思去追求產品創新,單單一個良心產品就足以打動大家,想想也是有點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