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本科畢業,為逃避找工作考了研,誰知研究生畢業后工作更加不好找,只好考博,可是博士畢業卻成了“滅絕師太”,真的沒人要了!又到了畢業生找工作的關鍵時候,不斷聽到女生這樣感慨自己的命運。從小學到大學,在升學的每個關鍵點上,當她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抓住機會時,她們贏了,但到了最后關頭——畢業找工作時,卻是再怎么努力都無濟于事,一切只因是“女兒身”! 天津人力資源開發服務中心對天津市三所高校2007年的就業率統計顯示,男生就業率為83.0%,女生就業率為79.5%。廈門大學的調查顯示,在相同條件下,女畢業生就業機會只有男畢業生的87.7%。女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僅為63.4%,比男畢業生低8.7個百分點。
女生就業難早已成為一個無奈的事實。許多女生也被現實逼得越來越有“自知之明”,開始不斷降低自己的“求職身價”。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課題組的研究顯示,女生對工作起薪預期比男生低200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與女大學生普遍的就業困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她們在高考面前卻是“巾幗不讓須眉”。據統計,在2007年高考中,各省的高考“女狀元”比例超過了70%。單獨一年的情況也許具有偶然性,但是據相關部門統計,在可以統計到的560名高考狀元中,女生超過了一半!在北京,從2005年至今,高考文理科的狀元一律都是女生。重慶的女狀元比例更是全國罕見——自2001年起,在重慶涌現出的16名高考狀元中,就有13個是女生。
中國教育統計網的資料顯示,女生在普通高校在校生中的比例為37.32%,2005年,這一比例達到47.08%,并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如今,“女多男少”的現象正從語言類、師范類院校逐漸向綜合型大學蔓延,包括一些理工科院校,女生的比例也在逐年攀升。國務院發表的《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顯示,截至2004年,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占在校生總數的45.7%,女碩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別達到44.2%和31.4%。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女大學生“贏在考試卻輸在就業”的現象呢?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7年對62個城市的調查顯示,有67%的用人單位提出了性別限制,或明文規定在聘用期不得懷孕生育;80%以上的應屆畢業女生在求職過程中遭遇過性別歧視。
2007年5月~6月,大連市婦聯對全市13所高校的745名女大學畢業生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47.8%的人在求職和就業過程中遭遇到了“很嚴重”和“比較嚴重”的性別歧視。
今年寒假,重慶大學、重慶師范大學學生共同完成的一份“女大學生就業調查”顯示,三成女生表示愿做“全職太太”,問及原因,選擇最多的答案是“找工作太難”。
聽聽用人單位的說法,似乎也在理:女生碩士畢業已經二十四五了,過不了幾年就結婚懷孕,一旦長期休產假,她留下的工作誰來做?所以,他們總是提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單位女職工太多了,要考慮男女平衡;比如有些工作勞動強度大,女生不適合干等。
說到女性因生育影響工作,這是社會交給女人的一項職責,生育看起來是個人的事,實際上關乎整個民族和社會的未來。這個生育成本不應該由企業來負擔,國家應該有一定的補貼。今年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提議婦女生育成本社會化,這樣才能增強用人單位錄用女性員工的積極性,創造男女公平競爭的就業環境。
就業也不止一條路。今年兩會上,馬全英委員提交了《關于促進女大學生就業的提案》,建議出臺鼓勵女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政策和辦法,實施女大學生自主創業資助計劃,設立女大學生自主創業資金,扶持女大學生自主研發創業項目,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創就業培訓,對自主創業的女大學生在稅收、貸款等方面給予優惠。
筆者注意到,現在也有另一種走極端的傾向,處處把女性當成弱者,提供過度保護,實際上可能對女性就業更加不利。如“女性經期休假”的建議,且不說其操作性較差不易落實,這一條如果確定下來,肯定又會為一些用人單位拒絕女生增加一個理由。
女大學生就業難,不是難在個別女生、個別單位,而是難在普遍的社會潛意識里,有一套歧視女性的社會規則在起作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回暖也非一日之功。要實現男女平等的就業環境,尚需要社會共同努力、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