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观看,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免费人成视频在线播放,国产成视频在线观看

找工作
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新聞 > 正文

種草養畜:石漠化地區生態建設的關鍵措施

發布時間:2010-09-28 06:00    作者:yizhiinfo    來源:畜牧人才網    查看:

  石漠化是我國南方喀斯特地區特有的一種荒漠化生態現象,涉及貴州、云南、廣西、四川、重慶、湖南、湖北、廣東等8個省份,石漠化土地面積12.96萬平方公里。石漠化地區一方面土層貧瘠,保水性差,地表旱澇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土地生產力相對薄弱;另一方面,水熱資源充足,尤其適合灌木、草本植物的生長,草地資源豐富,被稱為“富饒的貧困”。如何破解石漠化地區農村貧困和生態退化的惡性循環,關鍵是實現生態修復和農民脫貧致富同步發展。從2006年開始,農業部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啟動了西南巖溶地區石漠化草地治理試點工作,把草地建設和推進畜牧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重點做了三項工作,推介了五種模式,有力地推進了石漠化治理和草地畜牧業發展。


  一是開展草地改良和人工種草。截至2010年,在貴州省晴隆、德江、威寧和云南省巧家等四縣改良草地105萬畝,圍欄封育45萬畝,人工種草50萬畝,大大提高了植被覆蓋率,起到了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根據巧家縣草地監測情況,石漠化草地治理工程區牧草高度由33厘米提高到40厘米以上,植被覆蓋率從55%提高到95%以上。工程區草地與耕地相比,地表徑流量平均減少773公斤/畝,土壤流失量平均減少35公斤/畝,增加蓄水量14.89萬立方米,減少土壤流失0.68萬噸,水土流失情況得到有效治理,草地石漠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二是改良牧草和畜禽品種。牧草和畜禽品種相對落后是制約石漠化地區草食畜牧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石漠化地區天然草地中優良牧草比例偏低,天然草地普遍存在營養成分差、經濟價值不高、產量低等缺點,加上人畜爭地和不合理的放牧制度,造成天然草地不斷退化和減少,嚴重制約了草食畜牧業的發展。盡管石漠化地區擁有許多地方良種,但因長期的近交和無力選育,畜禽品種嚴重退化,生長發育慢、產量低、經濟價值不高,已成為制約草食畜牧業發展的另一重要原因。上世紀80年代,農業部在南方實施了種草養畜項目,在石漠化地區大量種植優良牧草,相繼建成了若干個集中連片的萬畝草場。近年來,隨著國家畜禽良種工程項目的加快實施,石漠化地區引進和改良畜禽品種的力度有所加大,畜禽良種覆蓋率明顯提高。


  三是推進草畜合理配套。科學研究表明,引進優質牧草,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草種配方建植人工草場,可以大幅度提高草地生產能力,防止草地退化。選用優良畜禽品種,通過科學合理的放牧,保持人工草地的穩定性。長期以來,石漠化地區農牧部門和有關農牧專家堅持不懈地引進和種植優良牧草,引進和改良地方畜種,實行好草好畜、良種良法配套,為石漠化地區草食畜牧業大發展,進而延長產業鏈和發展后續產業,發揮后發優勢打下了堅實基礎。2009年,石漠化地區8省份牛羊存欄8004萬頭(只),出欄5144萬頭(只),生產奶類245萬噸,產值接近2000億元,為農民增收的貢獻超過480億元。近年來,貴州在石漠化治理中,重點抓好草畜配套,發展草食畜牧業,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2009年,貴州省人均畜牧業經營收入為565.8元,高于全國360元的平均水平。


  推介的第一種模式,就是貴州省晴隆縣“種草養畜、扶貧開發”模式。晴隆實行“四統一”(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實施方案、統一技術要求)、“三結合”(每個示范點均建有種羊繁育基地、優質肉羊育肥基地、人工牧草種植及改良基地,做到示范、生產、推廣相結合)和“四配套”(每個示范點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技術人員、生產設施及技術設備相配套)的運行機制,示范戶戶均收入達到2-3萬元,實現了脫貧致富和生態建設的雙豐收。


  第二種模式是云南省巧家縣的“人工種草三新”模式。通過推廣牧草品種新組合、實行播種新方法和新程序,創新改進草地建植技術,提高草地建設的科技水平,確保建植質量,加快了植物群落的恢復速度,生態修復成效顯著。


  第三種模式是湖北建始縣的“種草養畜”模式。對農戶進行牧草栽培和舍飼養羊等技術的培訓,廣泛種植紅三葉、黑麥草等優質牧草,提高飼草產量和質量,轉變飼養方式,由山坡散放改為舍飼圈養,既減輕了天然草地的載畜壓力,又縮短了羊的生長周期,提高了生產性能和肉的品質。


  第四種模式是湖南省湘西州的“優化放牧系統”模式。通過監測牧草生長,確定逐月或逐旬的牧草供應量,根據家畜類別、數量和生產目標確定飼草需求量,建立動態的草畜平衡預算,確定適當的載畜量。同時,采取圍欄建設、實行劃區輪牧等措施,提高草地資源的生產力和草食畜牧業的效益。


  第五種模式是貴州省德江縣的“滾動發展模式”。由縣農牧部門向農戶投放基礎母羊,農戶逐年按一定比例返還基礎母羊,返還的母羊再向其他農戶投放,同時建立養羊協會協調農戶養羊中的問題。按照這種方式,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帶頭作用,實現了草食畜牧業的滾動輻射發展。


  實踐證明,在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中,立足資源優勢,開展草地建設,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是解決石漠化地區農民生產、生活和生態問題的科學途徑。下一步,農業部將在鞏固現有試點成果的基礎上,努力實現石漠化地區生態治理和草地生態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雙贏。


  第一,抓緊編制完善《石漠化地區草地治理工程規劃》。在目前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石漠化地區草地治理的思路。在輕度、中度石漠化地區,要充分發揮地區氣候濕潤、降水充沛、雨熱同季、適合植物營養體生長的資源優勢,通過草地除雜、補播、施肥、圍欄等措施進行草地改良,種植多年生優質牧草。在中高海拔高原地區發展肉牛、肉羊和半細毛羊產業,在低海拔農區及城郊發展奶牛、奶水牛業,加快生態恢復和經濟發展步伐,促進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在重度石漠化地區,實施項目綜合治理,采取封育、限制開發等措施,積極修復生態系統。


  第二,擴大試點范圍,優化石漠化地區草地治理技術路徑。結合貫徹國務院即將制定的有關加強中小河流域治理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的政策措施,擴大石漠化地區草地治理試點范圍,力爭在“十二五”期間發展人工草地5000萬畝。同時,針對石漠化程度不同,采取三種技術路線。一是“圍、封、改”,即通過圍欄封育、改良草地治理重度石漠化草地;二是“退、建、復”,即通過退一年生飼料作物,建多年生優質豆科牧草地,恢復地力,防止水土流失,治理中度石漠化草地;三是“引、替、除”,即引草入田,利用冬閑田種植一季牧草,引進優良牧草合理建植高產優質人工草場,治理輕度石漠化草地。


  第三,切實做好種草養畜技術服務工作。農牧部門要發揮自身優勢,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一個是草地改良,要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組織好優良草種供應,引導推行先進的耕翻、刈割技術;第二個是牲畜品種改良,選育適應性強、生產效率高、市場潛力大的品種,為石漠化地區發展草地畜牧業打牢基礎;第三個是幫助養殖戶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和飼養管理,良種良法配套,提高養殖效益。同時,要扶持龍頭企業,帶動家庭牧場和養殖小區發展。


  第四,繼續完善草場承包經營制度。在石漠化地區建設現代畜牧業,首先要落實草場承包經營制度,明確草場權屬。目前,石漠化地區的8省(區、市)的草場承包面積僅為3.31億畝,占8省區草地總面積的34%,遠低于全國66%的平均水平。為了穩步推進石漠化地區落實草原承包經營制度,農業部今年在貴州省的威寧、晴隆和云南省的巧家等三縣開展了草地承包規范化試點工作,指導地方規范草地承包,進一步明確草場資源的產權關系,明確地界,辦理草場使用權手續,保護承包人的合法權益。石漠化地區各級農牧部門,要把草場承包的責、權、利有機結合起來,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完成南方草地的改革任務,為石漠化地區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打好基礎。

版權聲明:本文轉自網絡,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請聯系【編輯qq:1240812330】刪除,謝謝!

APP下載
官方微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