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引發的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狂跌浪潮,讓國內農產品(000061,股吧)產業中開放最早也最徹底的大豆產業突然間失去既有平衡和秩序,又將面臨2004年后的新一輪洗牌。這是上周四、周五(10月16至17日)在南京舉辦的“中國國際榨油商大會暨第76屆世界榨油商大會”上多位國內專家的共識。
開放的大豆產業,為中國引進了先進的壓榨技術、現代化的經營理念和健康的小包裝食用油消費習慣,但在擠壓民族產業的生存空間的同時,也受到了國家糧食安全是否受到威脅的質疑。中國大豆產業路在何方?國慶節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兩度赴東北調查,又在上周“世界糧食日”有幸參與上述大會,現將有關專家就接受本報采訪時提出的各種真知灼見采集如下。
1 新一輪洗牌:大豆產業開放或不可逆轉
去年下半年以來受當年大豆減產、生物能源概念熱炒等影響一路飆升的豆油(資訊,行情)價格,讓國內壓榨行業感受到2004年以來久違的春光,以至于該行業內流傳:大豆成“金豆”,誰有大豆誰發財。
可惜好景不長,在國家不斷加大調控食用油市場價格的力度下,大連商品交易所(下稱“大商所”)豆油期貨于今年3月初短暫沖高至15000元/噸以上后又滑落至8000元/噸。而國慶節后的連續跌停,使大商所豆油主力合約價格跌破6000元/噸,與兩年前價格相當。但同樣遭受連續跌停打擊的大商所大豆期貨主力合約,其當前價格仍維持在高于兩年前水平的3000元/噸水平之上。
在新大豆收購開始之際,國家已出臺東北地區按照每市斤1.85元的價格掛牌收購中央儲備的政策以保護豆農利益,但壓榨產業包括外資企業均已備感秋天來臨時的寒冷。
盡管上月初國家發改委對外公布的《關于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在提出鼓勵和引導企業“走出去”的同時限制外資大規模收購內資壓榨企業,而面臨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黑龍江也早在今年6月開始對外資收購改制中的國有糧庫設防,但面臨新一輪洗牌的大豆產業的開放仍是不可逆轉之趨勢。
《第一財經日報》:美國次貸危機深化為金融危機并在全球蔓延后,如何判斷當前國內大豆產業形勢及其未來出路?
程國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美國為掩蓋上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新經濟泡沫破裂后的矛盾,又通過刺激房地產需求形成更大的次級債泡沫,如今次級債危機已演化為金融危機,且可估計其負面作用將延續影響至2013年。而全球大宗商品市場自今年7月出現拐點后,也將轉入中長期熊市,雖然美國救市成功后美元的繼續貶值導致國際商品價格反彈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個人一直堅持認為,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是農產品市場風險的策源地。受近期CBOT豆油、大豆價格狂跌影響,全球壓榨產業面臨戰略轉移,而在國內又到新一輪洗牌時刻,一大批中小壓榨企業將關閉。對中小企業來說,四年前揮之不去的陰影重現,而對大企業來說正是收購的大好時節。
事實上,2004年的大豆產業危機推動過一輪結構轉移,而大批中小企業的關閉導致了產業集中度的提高。不過當年的洗牌外資得益最大,而去年底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不再允許外資控股國內壓榨企業,因此此輪洗牌正是國內一些非常有實力的內資企業抓緊做大做強的機會。
鑒于國內有限的耕地、水資源要滿足保障基本糧食供給的國家糧食安全需要,相信國內油脂行業對外依存度仍會越來越高。中國大豆產業已到關鍵時期,這也對國家宏觀調控能力、風險抵御能力和資源統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至于傳言中成立“大豆產業基金”以保護民族大豆產業,本人并未聽說過。但鑒于轉基因大豆成為榨油大豆主流的勢不可擋,本人早在2002、2003年就提出過“讓出大道,占領兩廂”的建議,即應鼓勵民族大豆產業向有機大豆(即非轉基因大豆)、高蛋白大豆這兩廂發展,并可仿照葡萄酒產業實行產地屬性的品牌化經營,其定價也可不完全受制于國外市場,而將榨油大豆的大道主動讓給非食用的轉基因大豆。可惜,有關建議未獲認可。
王瑞元(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副會長):確實去年有豆就賺錢。去年國內油脂行業全行業盈利100億元,平均到1000家壓榨企業,每家盈利千萬元。
而今年較2004年還困難,當年壓榨行業還實現全行業盈利。而今年新榨季剛開始,食用油價格已下跌至兩年前水平,這就要求各壓榨企業憑真本領吃飯,但可估計即使最大的外資壓榨企業益海今年也得虧損。
外資進入國內壓榨行業,不僅引進了技術,而且改變了中國的油脂行業,這點不能因為強調國家糧食安全問題而否認。大豆產業繼續對外開放的政策不可逆轉,但相信國家將會對益海大舉進入主要糧食大米、小麥(資訊,行情)的加工領域進行限制,盡管后者目前在碾米、面粉領域所占市場份額不過1%。
周有金(黑龍江省奇昇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如在前兩年中國大豆進口依存度尚不到50%時,國家出臺有關保護民族大豆產業的政策會更有效。目前再談限制外資進入大豆產業以保護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已屬無奈之舉,而且關鍵還是引起國家決策部門關注后有關政策措施的落實仍太遲緩。
比如,加入WTO談判時中國好不容易爭取到了農業補貼可達GDP的8.5%的條款,但一直未能兌現,加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早已抵消農業稅取消及對農民耕地直補的好處,這使得農民種植大豆缺乏積極性。
不過,業內也已有建議增加大豆儲備至500萬噸,以提高糧食安全保障度。至于“走出去”戰略,其實有關方面早已建議中糧集團到巴西種豆,但想從“ABCD”勢力控制下的南美一次性拿到幾百萬畝的土地其實都很難。
另外,大豆雖因我國傳統的狹義糧食概念而一直被定義為重要的油料作物,但也是日顯重要的植物蛋白來源,故為保障糧食安全,也應類似稻谷、小麥、玉米(資訊,行情)主要糧食享受更多的補貼和相關保護政策。
2 亡羊補牢:發展期貨市場爭奪定價權
為促進大豆加工業的健康發展,國家發改委在上述《意見》中提出了12條政策措施,其中引人注目的包括鼓勵和引導企業“走出去”,具體操作上,不僅有鼓勵加工企業在產地采購大豆,再租賃碼頭,建倉庫和運輸系統,或參股當地農業企業及租賃土地進行種植,而且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鼓勵企業到國外建大豆加工廠;建立大豆商業周轉儲備制度;發展和完善大豆期貨市場等。而曾參與這一《意見》調研、制定的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副司長賀燕麗甚至認為,“國家出臺這個意見的主要目的是鼓勵企業進入期貨市場套期保值,使現貨和期貨結合來鎖定風險”。
2004年大豆暴跌后,正是由于缺乏套保意識的國內一大批壓榨企業在大豆進口上的大面積違約及事后為外資乘虛而入,引發了第一次“大豆產業危機”,并引起開放過度后國家糧食安全的爭議。由于短期內改變外資主導國內壓榨行業并無可能,一些期貨業內專家已將發展期貨市場、爭奪定價權作為增強國家“軟”實力、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第一財經日報》:盡管《意見》有意鼓勵內資大豆加工企業的發展,但大豆產業由外資主導的現狀恐一時難以改觀。除增加補貼、走出國門、建立國家儲備,業內認為目前可采取的有效措施還有哪些?
劉濤(上海源復咨詢公司首席戰略分析師):美國戰略家亨利•基辛格有句名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住了整個世界。”
雖然上述斷言出自美國的強權哲學,但糧食安全問題對一個獨立自強國家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況且目前世界性的糧食安全問題還因生物能源概念而與瘋狂的油價、追捧農產品期貨的熱錢糾纏在一起。
2005年美國啟動的《能源法》、《農業法》修訂,鼓勵玉米大規模轉化為可替代汽油的乙醇,增加補貼使農場主少種糧食,又通過增加原油等能源儲備、商品期貨定價權推動油價、糧價上漲,從而刺激了發展中國家的通脹。由于消費結構不同發達國家受此影響較發展中國家小,但這也導致國際資本回流美國,一度勉強支撐起格林斯潘降息后風雨飄搖的次貸泡沫。而美國推行的生物能源政策不僅在去年底的東南亞、南美和非洲引起大米危機,且開始遭到歐盟的強烈反對,從而引起各國對糧食安全問題的空前重視。
其實,在資源全球化配置的今天,如大豆之類的農產品具體種植、加工在何處并不重要,關鍵是對產業鏈的整體控制能力及糧食定價權掌握在誰手中。
而對定價權的掌握其實也是現代社會國家競爭力中軟實力的體現。
常清(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生產中心決定貿易中心,貿易中心又會產生金融定價中心,且產業鏈中的利潤集中于貿易、金融的高端環節。而一個經濟強國要擁有自己的大宗商品定價中心,才能保障自己的糧食和經濟安全。故我一直強調我國發展和完善期貨市場,先建設成為亞洲期貨定價中心然后謀取世界期貨定價中心的必要性。
作為政府來講,要認真思考如何將我國期貨市場建成亞洲時區定價中心,讓一些“中國因素”影響巨大的商品在中國期貨市場上形成價格,不再成為國外市場的“影子市場”。而企業也應該充分利用國內期貨市場進行全面風險管理,鎖定成本,提高競爭力,讓價格的漲跌不會影響企業正常經營,同時減少在國外市場上被國際基金“狩獵”的可能。這樣,中國企業才會變被動為主動,掌握自己的命運。否則,我們將永遠被動地接受歐美市場上決定的價格,維護大豆產業和國家糧食安全也就成為空話。
中國仍應大膽利用進口大豆,發展大豆加工業,包括大豆壓榨及利潤更高的大豆精深加工,才能成為大豆加工強國。同時也相信具有本土優勢且其領導人對套保等風險管理業務嫻熟的一些國內企業如九三糧油,絲毫不遜于外資,完全有資格與外資競爭。
王學勤(鄭州商品交易所前期權部部長):維護一國糧食安全的最好辦法,應是通過增加農民收入刺激其種糧積極性從而促進農產品供應增加。在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后,強農惠農的政策不斷出臺,如中央儲備首次對大豆實行保護價收購。
其實,美國上世紀90年代初試驗過的“政府補貼期權”交易試點,可作為國內直補農民的市場化嘗試。
尚未全面開放商品期貨交易的美國,由其農業部從1993年作物年度開始,鼓勵伊利諾伊州、艾奧瓦州、印第安納州的部分農場主購買芝加哥交易所的玉米、小麥和大豆合約的看跌期權。農場主從其選擇的經紀人手中購買指定的期權,然后通過信用結算公司,美國農業部將補償其支付的全額權利金。參加這項試驗的農民,從而可自愿選擇以最低保護價(與貸款率關聯)水平或目標價格水平出售谷物的權利,以保護其不因市場谷物價格下降而受到損害。
美國政府這一項目的試驗,實際是對美國農業支持政策的改革。由利用行政手段,政府機構出面,對農產品以保護價形式收購,政府儲備或直接對農戶實行財政補貼以保護農產品價格和農民收入水平,轉換成利用市場形式承擔和分散農產品價格風險,以維持農產品價格和農民收入在一定的水平。
試驗表明,由市場發現的期權交易中的執行價格,較由政府制訂的最低保護價和目標價格更接近市場均衡價格,且實際支付的財政補貼也較少。更重要的是,利用這一形式,通過試點,鼓勵和引導農戶進入市場,了解市場,學會運用期貨市場這種交易形式鎖住農產品價格,分散風險,提高農戶在市場環境中的競爭和生存能力,促進農業的發展。
雖然美國政府這一試驗并未繼續下去,但其思路卻可以為國內實行強農惠農政策直補豆農和保護價收購大豆時借鑒,也可以由此啟動理論探討十多年卻一直未見行動的中國商品期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