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观看,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免费人成视频在线播放,国产成视频在线观看

找工作
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新聞 > 正文

增城讓農民“飯碗”多元化

發布時間:2008-07-15 06:00    作者:yizhiinfo    來源:畜牧人才網    查看:
“增城地處珠三角都市群中,農民進城就業和創業機會很多,農民的出路是不當農民,農村的出路是轉移農民,農業增效的出路是減少農民。”近日,廣東省增城市委書記朱澤君在談到該市“三農”問題時這樣說。
  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東北部、廣州東部,南與東莞隔江相望。借助區位優勢,增城立足于服務都市,大搞特色農業,讓從事種養的農民碗里有飯吃,兜里有錢花,安心從事農業生產;財政支農舍得投入,以制度化培訓減少“當下農民”,以大辦教育減少“未來農民”,并通過購買公益性崗位,拓展農民在非農領域的就業空間。2007年,增城58萬農民人均收入6624元,比2006年增長16.6%;其中,工資性收入3959元,占59.8%;農民在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為56.9%,比2000年上升了23個百分點。
  
農民對土地熱情很高
  增城是珠三角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當地產的絲苗米、荔枝、菜心等在廣東乃至全國都有些名氣。增城市農業局副局長鄧興達說:“這些年,全市農業的生產效率和效益不但得到大幅提高,而且也保障了增城南部地區發展工業、中部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勞動力供給。”
  在特色農業方面,增城市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培育廣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7家,產值2億元,帶動農戶3萬多戶。比如去年引進的廣州市五豐農業公司的“增城菜心”生產基地項目,在小樓鎮河洞村租地1500畝,以每月1000多元的待遇聘用當地農民150多人。河洞村村民除工資外,還有土地地租,收入大幅增加,農民對土地熱情很高。
  按照“穩糧、增菜、擴花、優果”的方針,增城發揮都市衛星城的區位優勢,圍繞都市人的農產品需求,大力發展“好吃、好看、好玩、好銷、好價”等“五好”為特征的都市農業。
  鄧興達介紹說,增城因地制宜,大力推廣“一鎮一品”、“一村一品”,形成了小樓黑皮冬瓜、正果臘味、黃塘頭菜、派潭涼粉草等特色農產品。通過舉辦荔枝文化旅游節、菜心美食節等系列活動,創立了增城荔枝、增城菜心、增城絲苗米等農產品品牌。“掛綠”牌絲苗米最高銷售價達每公斤25元,實現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目前,全市共有兩個農產品獲得省名牌產品稱號,其中增城絲苗米還順利通過原產地保護認證,成為廣州市第一個受國家法律保護的地理標志產品。增城市最大的菜心種植基地臘布村農民,借助政府舉辦的菜心美食節,收入翻了一番還多,務農農民的干勁都挺足。
  
“16歲”的年齡線
  要擴大農民在非農領域的就業空間,提高他們的工資性收入,就要使農民有一技之長。“技”從何來?增城市市長葉牛平介紹說,授農民以“漁”的關鍵在于,財政上舍得投入,將職業技能培訓作為“德政工程”來抓。
  增城農民有一道“16歲”的年齡線:16歲以上的農民,由政府組織免費培訓并推薦到企業打工;16歲以下的農民,由政府大搞基礎教育,提高他們的大學入學率。
  “增城市一方面立足當前,培訓現有農民,有序組織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另一方面著眼長遠,狠抓教育,從根本上減少未來農民。因此,大量資金投入教育,爭取讓80%的孩子都考上大學,從此不再是農民。”增城市委書記朱澤君說。
  增城的工業基礎較好,南部的新塘中心鎮是工業集聚區,規劃建設了廣州東部(增城)汽車等產業基地,引進了廣州本田增城工廠、福耀汽車玻璃增城生產基地等骨干項目,在吸納當地農民就業方面有較大空間。
  增城根據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對農村富余勞動力進行汽車駕駛、電工等專業技能培訓,想方設法幫助本地農民“高就”。自2002年以來,舉辦各類專業技能培訓班250多個,差不多平均每周就舉辦一個,共計培訓農民4.64萬人;舉辦農村勞動力就業招聘會55場,累計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14萬人,占農村富余勞動力總數的88.5%,其中有80%的人獲得了職業資格證書并找到了好工作。
  為將農民培訓制度化,增城成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中心,逐級落實責任,形成了市農業部門規劃組織———鎮村落實———教育和勞動部門培訓———勞動和中介組織推薦就業的流程,層層有人抓,級級有人管。市財政確保場地、編制、人員、經費、制度及工作“六到位”。市里建立了市、鎮、村三級聯動的勞動力轉移培訓的“臺賬管理”制度,將每個農村勞動力接受培訓和就業的情況都記錄在冊。
  為減少“未來農民”,增城幾年來先后籌資30億元投入城鄉教育,讓農村孩子也能讀上優質學校。全市大抓基礎教育,使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2000年的4.8%增至2007年的30%。幾年來,增城撤并小而全的“麻雀學校”162所,全市普通高中優質學位比例占到79.3%,一躍成為廣東教育強市。
  
首創縣級農民轉移服務機構
  有了“薄技”在身,“飯碗”哪里找?增城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健說,為了幫助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找到工作,增城在2006年成立了全國縣級首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中心,在全市319個村(居)建立了勞動就業服務站,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搭建溝通橋梁。這些覆蓋市、鎮、村三級的政府勞動服務機構在大力培訓農村勞動力的同時,天天收集用人企業的崗位信息,制定“訂單式”、“定向式”的培訓和推薦計劃,召開專場招聘會,豐富農民轉移就業的渠道。
  增城面積1616平方公里,在區域功能布局上,該市將有一定工業基礎的南部定位為重點開發的新型工業區,中部定位為優化開發的文化產業區,經濟相對落后但山川秀美的北部定位為都市農業與生態旅游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三大主體功能區。南部工業區已成為吸納全市農民轉移就業的巨大“磁場”,增城要求征地而建的企業優先雇用當地農民就業。如五羊本田公司落戶新塘鎮后,面向工廠周邊四個村子舉辦了兩場招聘會,錄用農民224名。目前,以南部區域為主體的各類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達40多萬個,有相當一部分聘用的是當地農民。
  在北部生態旅游區,增城規劃以白水寨為龍頭,整合派潭、小樓、正果三鎮約888平方公里的田園風光及自然資源,將這里建成風光秀麗的鄉村大公園。2005年,增城與廣之旅旅行社達成協議,共同開發白水寨。其獨特設計在于,取消了水力發電,恢復白水瀑布從海拔828米的山頂上飛流直下的壯麗景觀。周圍百里之內的田塘、溫泉、湖泊、山林,構成了一幅南國鄉村大公園的美麗畫卷。生態旅游很快成為解決農民就業的新途徑。
  “政府在這里開發景區后,我們一家人都從田里洗腳上岸,在自家門前就解決了就業問題!”風光旖旎的白水寨下九坡村82歲的村民潘坤高興地說。幾年前,潘坤家一共守著四畝地,一年到頭最大的一塊收入就是3000多斤稻谷,化肥農藥還要借錢買。如今,潘坤家里兩對兒子兒媳、一個孫子都在景區找到了工作。“兒子開電瓶車,一個月2500元;孫子當保安,一個月1500元;一個兒媳婦在景區食堂打工,另一個兒媳婦在景區賣豆腐花,每人每月都有1000多元的收入。”潘坤自豪地說。一個多月前,這個土生土長的農民,一下子拿出800元錢捐給了四川地震災區。
  派塘鎮政府與金葉子五星級度假酒店積極接洽,許多農民進酒店成了服務員;與大豐門漂流項目協商溝通,使其90%的用工都從本地招聘。增城通過開發景區,修建酒店,成功讓周邊幾個村子的7000多個農民中的2000多個找到了工作,實現了就近就業。
  增城鼓勵企業招收本地農村富余勞動力,招收一個富余勞動力給予100元獎勵;招收一個本地初級工獎勵500元;招收一個中級工和高級工分別獎勵1000元和1500元。如今,在北部生態旅游區的工作人員中,90%是本地農民,僅在白水寨景區就有約1700名本地農民就業。

版權聲明:本文轉自網絡,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請聯系【編輯qq:1240812330】刪除,謝謝!

APP下載
官方微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