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齊的“宿舍”、碧綠的草坪、沒有異味的空氣……這是記者昨天在剛剛建成不久的鎮海區南洪畜牧養殖中心見到的存欄數達2000多頭的大型“養豬場”。更令人驚訝的是,看門的陳老伯告訴記者:以前又臟又臭、人人討厭的豬糞,在這里變廢為寶,全部變成能用來燒飯、發電、養魚、施肥的好材料。據悉,像這樣應用循環經濟理念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的畜禽集中養殖“小區”,鎮海已建成了6個,使當地畜禽集中飼養率達到了90%以上。
據介紹,當地有關部門投入1400多萬元,采取關閉轉產、建設集中養殖小區、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和畜糞處理等并舉的方式進行治理,目前已建成臨江、南洪等6個畜禽集中養殖場。被稱作鎮海母親河的中大河兩岸,原來是鴨棚分布集中區域,河岸破敗、河水泛黑,如今通過養殖戶拆遷和河道治理結合,河水質量和河岸環境得到根本轉變,做到了水清、岸綠、景美。
總投資達406萬元的南洪畜牧養殖中心,每天能處理30噸牲畜糞便。記者看到,陳老伯在灶臺前一撥開關,紅綠色的火苗迅速躥起來,煮飯卻沒有煤氣瓶,這氣從哪里來?他指著前面的紅色“氣囊”說:“都集中在那里了,這里就是利用豬的糞便產生沼氣,用于日常的燒煮和發電的,我燒飯用的就是沼氣。”據介紹,豬糞便進入調節池后,運用臺灣紅泥塑料厭氧產沼技術產生沼氣,沼氣經收集后用于養豬場管理人員日常燒煮食物,同時用于發電,以電力帶動機械加工豬飼料。廢水經兼氧、藻菌共生塘處理后進入養魚塘,既為魚類提供生長養分,又用于農作物灌溉,基本做到了零排放;經干化處理的豬糞則運到生態林帶作有機肥料。
摘自:中國牧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