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中國華北第一豬”美譽的萊蕪豬屬我國華北型地方豬種,是黃淮海黑豬的典型代表,說起萊蕪黑豬,大多數人都不陌生。而有著150年歷史的萊蕪香腸就是以萊蕪黑豬作為主要原料,加之祖傳秘方通過嚴格工序精致而成的。民間有民謠“香不過的老南腸,拉不盡的萊蕪豬”。
萊蕪豬是山東省著名的地方畜牧豬種,其背毛為黑色,鬃毛比較突出,肚腹比較大,外表與野豬相似,具有適應性強、繁殖率高、哺育力強、耐粗抗病、雜交優勢明顯、肉質細嫩香醇等特性。萊蕪豬形成歷史悠久,據考證,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期,幾千年來我萊蕪市勞動人民依靠當地自然生產條件,采用自然的畜牧放羊方式,不但選育出了萊蕪豬等優良畜禽品種,而且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與技術,形成了自然半自然飼養模式下的養殖文化。
萊蕪豬中心產區為萊蕪市,分布于泰安市及毗鄰各縣。萊蕪市萊蕪豬原種場,生產的良種豬遠銷江蘇、廣東、福建、吉林、遼寧等省及山東省內很多市地。萊蕪豬生長周期長、活動能力大、肌內脂肪沉積能力強,肉質優良,料肉比為4.2:1,90千克體重生豬出欄需要10個月。素有“萊蕪豬肉譽九州,一家吃肉百家香”的美譽。其越來越受到畜牧專業人才的喜愛,古有“流不盡的汶河水,趕不盡的萊蕪豬”的民謠來描述其繁榮景象。
由于萊蕪豬歷史悠久,且具有潛在的價值意義,純品種的保種工作變得越發迫切。眾多畜牧行業專家都表示“萊蕪豬是我國地方豬種的寶貴基因庫,一旦消失將無可挽回”。1973年,在各級政府部門支持下,第一國營豬場——萊蕪豬品種繁育場和保種基地正式在萊城區楊莊鎮小埠頭村扎根,同時也拉開了對萊蕪豬系統的保純選育和相關性能測定、實驗研究的序幕。隨后,專門化母本新品種(魯萊黑豬)、優質肉豬配套體系(歐得萊豬配套系、魯農I號豬配套系)相繼產生,并在全社會大面積推廣,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認可,自1982年萊蕪豬被收錄《中國豬品種志》、04年萊蕪豬取得國家《原產地標記注冊證》書后,各種榮譽隨之而來。06年萊蕪市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實施萊蕪黑豬產業化開發工程的意見》的通知后,萊蕪豬真正進入了一個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發展的新階段。
2008年,山東六潤食品公司投資建設高標準的研發及食品加工中心和現代化養殖基地;2003年,中國大型肉食品加工企業——得利斯集團,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利用歐得萊豬配套系在萊蕪建設100萬頭優質肉豬生產基地。萊蕪豬市場空間大,發展前景廣闊,在山東省內外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應,每公斤豬肉達到120元,是普通肉豬的6倍,此外,以萊蕪豬為原料開發冷鮮、烤肉、香腸三大系列20多個品種的肉制品,很受市場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