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灃牧業總經理王志(右二)、揚翔股份山東分公司銷售經理田東欽(左二)與農財寶典新牧網記者合影
跨界養豬,與合作伙伴共贏
剛開始,養豬對王志來說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
恰逢當時許多大型集團在山東布局,王志選擇與集團進行合作,跟隨大企業的步伐,慢慢學習摸索行業的規律,再逐漸發展壯大。
2018年,萬灃牧業與溫氏開展育肥合作,建設了3棟存欄4500頭的專業育肥場。2019年初,豬場迎來第一批豬的出欄,在王志的精心經營下,成活率達到了98%。
隨后萬灃牧業育肥體系逐漸擴大,目前已經形成包括4棟保育舍和8棟育肥舍在內的存欄規模1.8萬頭的育肥體系。秉承互利共贏的理念,萬灃牧業與溫氏至今依然是互相信任的合作伙伴。
2019年,萬灃牧業開始籌備自己的母豬場。王志回憶,其實最初計劃建設母豬場也是一場機緣巧合。契機源于2019年萬灃牧業為某集團代建一座1萬頭母豬存欄規模的北方示范場,后來該集團撤離山東便考慮出售此示范場。但當時市場行情并不好,豬場建好后很難找到接手的下家,并且王志也清楚,就算把豬場賣掉也很難再找到更好的投資渠道,于是便考慮自己順勢拿下,嘗試養母豬。
在非洲豬瘟之后,養母豬對于一個當時還比較缺乏專業知識和專業團隊的豬業“新人”來說,是一項更大的挑戰。王志首先考慮的是,像起初養育肥豬一樣,尋找一家經驗豐富的可靠企業進行合作來獲取一些幫助。但“當時找了很多技術服務團隊,但好像多數更關心他們自己能從中取得的利益而非我們作為客戶的利益。”王志說。
王志介紹,到后來,揚翔在未談任何條件的情況下,幫助萬灃牧業進行豬場清洗,建立防非體系,最終把豬場成功運行起來。他因此對揚翔表達了高度認可。“揚翔一位技術老師,當時3天內在豬場里取了300多個樣,檢測證明豬場本身無問題,可以養豬。我們2022年8月開始和揚翔合作,最終母豬場建設為2個分場共4800頭設計存欄規模。整個豬場管理、防疫程序、批次化生產的制定,都有揚翔的參與。”
工業角度看養豬,不追求短期盈利
作為一名85后養豬人,王志思維開放活躍,進入養豬業后,他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很快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路徑。
在種豬的選擇上,萬灃牧業主要考慮包括品種純度、生產性能、成本、抗病能力。據悉,如今萬灃加系二元種豬窩均產子數可達14.1,其中健康仔豬數達到13.1。王志表示,后續存欄量提升后,將計劃自己做純繁,開展種豬的培育、馴化工作。
從工業跨界而來,王志更傾向從工業的角度看待養殖端。對待行情波動他更加淡定。“我們不太考慮當下的市場行情,只算年平均收益。無論行情低迷還是走高,生產上都會按計劃執行。”王志說道。他認為豬價很難去預判,但在養豬的整個鏈條中,總有可以賺錢的點。比如盡管今年上半年育肥端虧損,但仔豬掙錢,可以選擇多出仔豬,反哺育肥端虧損。此外,王志還表示公司介入的行業很多,完全可以保持良好的現金流,支撐母豬場的運營投入。“我們把養豬當作事業去做,比起短期盈利,更重視豬場的良性運轉。當然我們也并不是不重視效益,而是花1-5年時間摸索,然后在某個點上必須實現盈利。”王志說。
面對嚴峻的疫情影響,萬灃牧業的生物安全防控體系在放眼整個魯北地區也堪稱優秀,迄今為止沒有發生過疫情。這得益于王志本人對生物管理安全的重視和專業,據介紹,萬灃牧業整個生物安全體系由他本人親自監督運行,生產區劃分為紫、紅、橙、黃、綠區五級管理。“我們這里防非專員級別大于場長,只有我本人可以指揮。所有豬場物資必須經過我本人同意才可以入場。人員、車輛進場或裝豬需要經過2次洗消烘干。我們免費提供工作人員的日常必需品,并且會從收益上平衡工作人員的需求。”王志介紹說。
總結在養豬業中取得的經驗,王志認為,成功關鍵還是人,因此會為豬場員工提供應得的福利。進入養豬業,他感到其與工業行業的不同,“山東養豬圈子,很團結,通常是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大家競爭的是生產成績,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良性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