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在非洲豬瘟病毒(ASFV)免疫逃逸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ASFV編碼的I7L蛋白(pI7L)通過抑制STAT1的磷酸化拮抗IFN- γ 介導的JAK-STAT信號通路進而影響病毒的致病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LoS Pathogens》雜志上。
非洲豬瘟(ASF)是由ASFV引起的家豬和野豬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給養豬業造成了重大損失。目前,疾病監測和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仍然是預防和控制ASF的主要策略。缺失與病毒致病性相關的關鍵基因被認為是研制ASF弱毒活疫苗的有效策略。
該研究探討了pI7L在ASFV拮抗宿主抗病毒應答中的作用,并評估了 I7L 基因缺失毒株在豬體內的致病性。研究發現,pI7L與STAT1存在相互作用,其通過抑制STAT1的磷酸化拮抗IFN- γ 介導的JAK-STAT信號通路。體內實驗結果表明,與親本毒株ASFV HLJ/2018相比, I7L 基因缺失毒株在豬體內的復制能力和致病性均顯著降低,表明 I7L 基因缺失與ASFV在豬體內的致病性有關。該研究有助于了解ASFV的免疫逃逸策略,為開發ASF弱毒活疫苗提供了一個新的靶點。
豬烈性傳染病創新團隊碩士研究生李美霖、劉欣媛和彭定坤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李連峰研究員、仇華吉研究員、李素研究員和孫元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journals.plos.org/plospathogens/article?id=10.1371/journal.ppat.1012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