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要發展新質生產力,育種顯得尤為重要。‘豬芯片’‘雞芯片’‘鴨芯片’‘農作物芯片’必須要搞上來。”在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傳統產業用什么樣的方式生產是從業者在當下要思考的問題。
劉永好認為,筑牢畜牧業根基,落點有四個關鍵詞:規模、科技導入、品種優化、提升效率。
規模方面,通過上一輪豬周期的震蕩,養殖龍頭企業市場份額擴張,規模效應初顯;科技導入方面,需要多個學科共同發力,匯聚力量解決育種、防疫、飼料安全等產業薄弱環節;品種優化方面,如何更好地保護本土品種,并通過科技改良是突破點;提升效率則要靠新興的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來解決。
要用現代科技武裝農業
今年一號文件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瞄準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農業科研資源力量統籌,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
劉永好認為,傳統產業必須走新質生產力的道路,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效能,要用新質生產力武裝自己。以畜牧業為例,科技導入、品種優化、提升效率是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在過去幾年里,劉永好在和農戶的交流過程中發現,畜牧業面臨著三大主要問題:種源安全、本土品種培育、豬周期震蕩。
“以生豬為例,進口種源仍然占據著主要份額。中國畜牧業要長期健康發展,‘育種’和‘保種’是兩大要點。‘育種’方面,我們和十多家科研單位、企業共同努力,爭取盡快實現生豬種源的國產替代;‘保種’方面,加大了對本土品種的保護力度,并通過科技研發,讓本土品種具有更好的商業價值。”劉永好說。
每一輪豬周期的劇烈波動,都對行業的健康發展提出嚴峻考驗。劉永好也感嘆道:“價低時養殖農戶受損失,價高時消費者不滿。解決這些矛盾,企業要導入科技手段,通過整合市場行情、歷史數據,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建立預測模型)等工具預測豬周期,讓行業能更健康地發展。”
匯聚多學科力量研發破局
除了解決種源問題,畜牧行業的飼料安全、成本也對行業的健康發展尤為重要。劉永好介紹,當前,飼料加工要使用大量進口大豆,在這種背景下,從業者要居安思危,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要改變飼料行業對進口大豆的依賴,解決的落點,仍舊是科技研發,尋找大豆的替代品。
“我們和華中農業大學在育種領域合作,通過生物科學的方法,使玉米蛋白含量提高了50%,有了玉米蛋白含量的提升,可以減少對大豆的依賴,(實現飼料)配方(對進口大豆需求)的替代。”劉永好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除了玉米之外,還有多種農作物通過育種改良提升質量,最終發揮出不錯的經濟效益。
畜牧業的健康發展,依賴于多個學科匯聚力量。“生物科技是畜牧行業最重要的科技,涵蓋了育種、防疫等環節,我們在生物科技、人工智能領域也有不少投資,希望通過產業鏈共同進步,形成具有現代科技特色的全新畜牧生態。”劉永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