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上的“二師兄”,也造就了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河南首富”的地位。自2019年起,牧原股份股價從18元/股,漲至2020年初近140元/股的高點,市值一度接近5000億元。
最近兩三年,養豬格外“時髦”,很多企業家都跑去養豬。與秦英林同為“養豬大王”的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還在不斷擴大生豬規模,女兒劉暢也常年泡在豬場。更早之前,網易丁磊高調養豬,宴請烏鎮好友成為一時佳話;房企諸如萬科,也加入了“跨界”養豬陣營。
養豬看似簡單,卻非一時之功。“現在養豬已經從過去的小農經濟手工勞動,實現工業化生產,正在向智能化邁進。”近日秦英林在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時表示,數字化賦能會加速現代農業產業化,技術創新也將是中國養豬業高質量發展的不二法門。
在創新科技、互聯網思維加持下,智能養殖漸成新趨勢,養豬行業也已成為融合了多門學科的高科技新型行業。牧原主動擁抱數字化,將前沿技術與傳統養豬業融合,搭建起了覆蓋全產業鏈環節的智能化數字平臺。
1、跨越“豬周期”,尋找確定性
難捱的日子終于過去。
11月6日,牧原股份披露2022年10月份生豬銷售簡報。數據顯示,10月份公司生豬銷售環比量價齊升。其中,銷售生豬477.9萬頭,銷售收入149.37億元,創下近一年新高。并且,2022年累計銷售生豬達5000.3萬頭,已提前完成2022年出欄任務下限。
2022年5月底,為期一年半的“豬周期”下行期基本結束。隨著6月份豬價起飛,牧原股份也結束了上半年的巨虧,第三季度賺了近82億元,一舉填補上半年的虧損,前三季度利潤達15.12億元。
“站在風口上,豬也能起飛”,是2019年、2020年養豬企業的真實寫照。“豬周期”東風疊加非洲豬瘟影響,豬肉價格迅速翻升四五倍,A股養豬大戶業績和股價齊飛。到了2021年,“豬周期”進入下半場的低谷期,上市豬企一季報幾乎全部炸雷。
“豬周期”儼然成了養豬企業的集體魔咒,如何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
進入2021年,秦英林認為,國內養豬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豬價下滑50%;玉米價格上漲42%;很多其他原料也同步上漲,導致飼料價格一漲再漲,養豬成本從12.5元/kg上漲到17元/kg,上漲了36%;同時,中小養豬防控非瘟能力經過2年洗禮,也得到進一步提升。
彼時,牧原梳理了從2002年到當下(2021年初)的養殖周期情況,發現在非洲豬瘟超強周期利潤的激勵下,生豬存欄恢復迅速也有可能導致豬價還將一路下滑,何時是谷底還不能知曉。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誰會是退出者?答案是:“生產成本高低就是企業的生死線!”
如何降低成本?秦英林認為,降低養豬豆粕用量,將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據其介紹,牧原從2000年開始推行低蛋白日糧,其中2020年全年豆粕用量占比9.8%,遠低于社會養豬豆粕用量水平17.7%。2021年,牧原股份生豬養殖領域使用的配合飼料為1580萬噸,豆粕的平均用量占比為6.9%,比養殖業消耗飼料中豆粕的平均用量低8.4個百分點,相當于減少豆粕用量130萬噸。
“2022年是行業周期低谷。越是低谷期,越要堅持推動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秦英林說。每一次“豬周期”低谷都是行業升級的壓力,也是動力和機遇。“牧原現在在規模上成了全球第一,但是對標全球最高的、最好的丹麥養豬水平,我們在一些生產指標上還有差距。”
2、科技賦能行業,養豬也受人尊重
時光倒回1992年,27歲的秦英林還在為究竟是辭職下海還是繼續待在國營單位而苦惱。下定決心之后,他與獸醫專業的妻子錢瑛回到老家河南省內鄉縣馬山口鎮,從22頭豬開始了養殖事業。
據秦英林介紹,目前牧原股份已形成集飼料加工、生豬育種、生豬養殖、屠宰加工為一體的豬肉產業鏈,主要產品有商品豬、種豬、仔豬和豬肉。集團總資產2000億元,員工近14萬人,子公司285家,2021年出欄生豬4026萬頭、屠宰產能2200萬頭。
許多人覺得養豬沒有技術含量、很臟很丟臉,對于這樣的偏見,秦英林的做法是,用實際行動“讓養豬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行業”。面對“豬周期”魔咒及挑戰,他說:要自強自尊,莫把紅利當能力,須把紅利變實力。經營有集余,退出能善后,讓養豬人活得更有尊嚴。
過去兩三年,為了應對外部環境和行業挑戰,秦英林從數字化中汲取力量。他說,牧原用智能化養豬新模式,通過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術與傳統養豬業創新融合,搭建了覆蓋全產業鏈環節的智能化數字平臺。
據其介紹,牧原目前已經研發出各類智能裝備技術30余項,累計服務豬群規模超6000萬頭。智能環控、養豬機器人等智能系統與裝備的投入,提升了勞動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時減少了人與豬直接接觸,降低疫病傳播風險,為豬群提供了清潔的生長環境。
牧原還通過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構建了高效的企業運營管理體系。“信息化技術可使養豬生產實現四個最小顆粒度管理,精準到每頭豬、每位員工、每臺設備、每個豬舍;物聯網云平臺可使人與設備、設備與設備協同作業,讓后臺技術人員直接管理生產一線。”秦英林說。
3、獨立育種,重視綠色環保
即將過去的這一年,對牧原來說,極不平凡。
據秦英林介紹,過去一年牧原的創新成就,首先表現在堅持自主育種,擺脫了對進口種豬的依賴。自2020年起,牧原已為行業提供了122萬頭種豬。目前公司已成立11個專業生豬育種公司,擁有2300多名專業育種人員和規模居行業前列的核心種豬群。
牧原從1999年就開始布局生豬育種的“種子計劃”,把國內好的種豬基因留下來,把國外好的種豬基因引進來,致力于培育更適合中國環境的種豬品種。20多年積累下來,形成了遺傳性能穩定、適應性強、綜合效益好的種豬,大大改善了豬肉品質,同時也提高了養豬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其次,推廣低豆日糧,助力糧食安全。牧原積極推行低豆日糧技術,降低豆粕使用比例。通過測算,一頭豬少消耗豆粕24.5千克,折合大豆可節約31.4千克。同時,一頭豬還可減少1.5千克的氮元素攝入。該技術如推廣至全國,每年可實現氮減排98萬噸、節省大豆進口2000萬噸、土地資源1.5億畝。
2022年9月,在農業農村部召開的豆粕減量替代行動工作推進視頻會上,秦英林作了《響應農業農村部號召,做好低蛋白日糧應用》的視頻發言,表示牧原集團將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從“低豆”向“無豆”進發。
第三,環保開路,樹立綠色養豬新標桿。在秦英林看來,環保是生豬行業的最大難題。“創業之初,我們盡可能投入資金和人力研究環保技術,當時有人不理解,最后證明我們是對的。”
據秦英林介紹,牧原建立了覆蓋產業鏈各環節的全面環境管理機制,通過減量化生產、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對養豬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及排放進行有效管治,實行“養殖—沼肥—綠色農業”的種養循環模式。此外還在除臭技術上不斷創新,追求極致環保。通過確立“治臭氣、不擾民”的治理目標,組建除臭滅菌團隊,研究臭氣處理方案,研發應用空氣過濾豬舍,對廢氣從產生到排出的全過程進行管控,將養殖場臭氣降至最低。
為實現節能減排,牧原集團還研發出無供熱豬舍,通過熱量交換技術以及合理使用豬舍保溫材料,減少豬舍熱量散失。在東北地區零下40℃的極端環境下,豬舍內部溫度仍可達到22℃~25℃。無供暖豬舍的應用從源頭上減少了冬季供暖天然氣和煤炭的消耗。2021年節約燃煤27.67萬噸,相當于減排溫室氣體71.94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目前,牧原集團已鋪設支農管網1881萬米,服務農田402萬畝,改良鹽堿地20萬畝、沙漠地7.2萬畝,助農減投增收295元/畝。養豬用水量減少2/3,空氣消耗量減少2/3,電力消耗減少1/3,碳排放是行業平均水平1/2。2022年4月,牧原集團發布了我國生豬行業首份綠色低碳行動報告,這也是A股養殖板塊首家設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上市公司。
讓秦英林自豪的是,30年來,牧原堅持科技賦能、創新引領,目前已形成育種、營養、獸醫、智能化、養豬清潔生產等20大技術,累計申請專利1953項,攻克生物育種、養豬環保、疫病防控等難題,不斷破局立新,助推養豬產業轉型升級。
秦英林對《中國企業家》強調,即便身處巔峰,也要敢于亮劍,向艱難處發力,增益其所不能。“未來一到三年,牧原將深耕養豬主業,死磕技術和管理,縮小中國養豬水平與全球水平差距,推動中國從養豬大國向養豬強國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