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今年以來國內為數不多的生豬跨國引種。也正如順鑫農業小店種豬前期的規劃:“2022年,為降本增效,一條重要舉措就是加大力度更換更優良的品種,改善基礎群公、母豬質量,提升豬群的生產性能。”北京順鑫農業小店畜禽良種場副總經理張茂曾表示。
最近幾年來,國家從頂層設計層面一直在提及“種業振興”“打好種業翻身仗”,倡導培育生豬育種的自有品牌,為何順鑫農業小店種豬公司這個時候反而又從國外引進種豬了?這還要從4年前中國生豬業的那場“地震”說起。
眾所周知,能繁母豬是生豬生產的源頭,是豬場的發動機,母豬能效的高低直接決定豬場的生產效率。
然而自從2018年8月我國遭遇非洲豬瘟襲擊以來,生豬產能大幅下降。當時在國內二元母豬嚴重缺乏背景下,高企的豬價導致很多豬場選擇“肉轉種”。不得不承認,在“肉轉種”的轉變下我國生豬產能迅速恢復,但問題也逐漸暴露。
據了解,在“肉轉種”進行生產以來,母豬的產后綜合征情況比較嚴重,原本認為生產性能會下降10-20%,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一數據下降得要高得多。即便到現在,我國能繁母豬的生產水平也還沒有回到非瘟前狀態。
另一方面,現在的養豬成本節節攀高,豬價行情極不穩定,豬場提質增效勢在必行。而要想讓生豬產業依靠“效率崛起”快速回到健康高效的生產水平上來,從國外引種成為企業短期內的最佳選項。也正是基于此,才有了此次順鑫農業小店種豬分公司的跨國引種。
然而,此次跨國引種的背后,除了能為豬場快速降本增效外,還有更深遠的意義——對引進的種豬進行選育,并將數據上傳國家核心育種平臺,為改變中國品種生豬性能和打造中國豬業“芯片”貢獻數據!
要知道,對于種業振興,作為老牌的育種企業,順鑫農業小店種豬公司一直沒有忘記這個使命,并且一直是一個忠實的踐行者。
時間追溯到1985年,當時順鑫農業小店種豬公司就從國外引進瘦肉型種豬并開始種豬選育。1997年開始運用先進的背膘儀及育種軟件進行性能測定,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連續堅持種豬選育的企業之一,
為積極響應國家種業振興計劃,解決種豬“卡脖子”問題,順鑫農業小店種豬公司于2001年成立了養豬技術研究所,設立兩個育種工作室,分別就瘦肉型品種與地方品種開展選育工作,形成自有繁育體系。并在2022年入選國家種業陣型隊伍行列,目前是國家生豬核心育種豬場。
為掌握“豬芯片”自主權,“小店”種豬拿下了行業第一塊馳名商標,是中國育種軟件GBS的研發單位之一。在近40年的育種歷史中向社會提供了近100萬頭種豬,為中國生豬養殖業的發展貢獻了不可忽視的力量!
育種是一項需要長期投入的工作,不能指望一口吃成一個胖子!中間是無數次的測定、篩選、培育、驗證……循環往復!
而在近三十年的發展中,我國的生豬育種企業也在不斷的精進: 將國外引進品種進行改良、將國外先進經驗模式本土化,補足短板。
關于“補短板”,2022年8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關于扶持國家種業陣型企業發展的通知》,包括溫氏股份、新希望六和、大北農、順鑫農業在內的25家生豬育種企業均被納入補短板陣型。
生豬育種領域補短板,是指國內雖有自己的生豬育種體系,但品系不夠優秀,要充分挖掘優質種質資源;國內生豬育種技術尚可,但自有品系產量、性能、品質方面存在差距。那么,在利用好國內種豬資源的同時,借鑒國外種豬資源的優勢性能,取其精華,再將國外先進的經驗模式在中國本土化,這勢必會讓我們“補短板”的過程縮短一些。
說的明白一些,我們生豬育種產業要想崛起,不能怕引種,也不能拒絕引種,最怕的是引種后缺乏育種意識,過度追求經濟效應,再次陷入“引種-退化-再引種”的惡性循環!而最關鍵的則在于“本土化后的再創新”!
據了解,順鑫小店種豬分公司的博士后工作站會將先進的分子育種技術與常規測定相結合,每年育種測定數據在10000頭以上。按照計劃,在未來的5至8年時間內,順鑫小店會培育出基因穩定、性能優良、適應中國日糧的自有品牌種豬。
所以,微觀來看,順鑫農業小店種豬分公司此次引種對于豐富自身種豬資源、提升種豬性能及加快種豬品種培育進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宏觀來看,這也將推動國內生豬育種“本土化”“補短板”工作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