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嘉賓
“四川通威是通威發展的一個縮影,長期以來,通威秉承‘誠、信、正、一’的經營理念,‘追求卓越、奉獻社會’的企業宗旨,穩健快速地走過了30多個年頭,水產飼料連續20多年全球銷量第一,成為水產行業的龍頭企業。”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表示,目前集團正結合農業和新能源雙主業優勢,大力推廣“漁光一體”創新模式,著力打造全球領先的綠色食品和綠色能源供應商。
通威股份總裁郭異忠認為,四川通威新廠的開業投產,不是簡單的作為一個飼料新廠開業,而是四川通威新發展的起點。“相當于二次創業,需要思考如何迎來下一個30年的健康發展,以及如何帶領客戶繼續前行。”郭異忠說。
通威之路
通威的誕生和發展,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堪稱傳奇,并且直到今日還在深刻影響和引導著水產行業的發展。
1983年,憑借一個水產技術人員對新技術的追求,時任眉山縣水電局兩河口水庫漁場技術員的劉漢元,自籌資金500元,在眉山永壽永光水電站的尾水渠蟆頤堰上,開始了金屬流水網箱養魚試驗。經過小試、中試,1985年,年僅20歲的劉漢元發明的“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連續刷新了當時四川單位養殖面積產量的最高記錄,進入國家星火計劃和豐收計劃,面向全國推廣。
最初,劉漢元用一臺家用絞肉機放大仿制成餌料加工設備,制造顆粒魚料,除了自家飼喂,也幫助鄰里養魚戶。流水金屬網箱養魚獲得巨大成功后,登門求飼料的養魚戶越來越多,家里人輪流動手,沒日沒夜地工作也不能滿足養魚戶對優質飼料的需求。劉漢元意識到,市場上并沒有專門的魚料出售,許多養殖戶也不懂得飼料的科學營養配方,魚料凸顯出巨大市場空間。如何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從“芯”開始,讓技術生根,將核心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帶動一方養殖?于是,建飼料廠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1986年,劉漢元在當地政府支持下,自籌資金在家鄉眉山縣永壽鎮建起西南地區第一家集約化魚料工廠,取名“科力”,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之意。從來沒有正式學過機械、電工、建筑設計和施工的22歲水產技術員劉漢元,邊自學邊動手,完全靠自行設計、自行施工、自行安裝建起了這座年產量為5000噸的飼料廠。
工廠投產當年,市場上就出現供不應求的旺銷景象,遠近養殖戶莫名前來,“科力”牌魚料成為搶手貨,公路上常常車水馬龍阻塞交通,還有人為了買到飼料,竟然在工廠門口排了3天3夜的隊。“科力”牌飼料,以其資源浪費少,生長速度快,成本更低的特點,一舉改變了中國傳統的水產養殖方式。
盡管工廠投產后飼料旺銷供不應求,但劉漢元并沒有安于現狀止步不前。1992年,劉漢元走出家鄉小鎮,自籌資金500萬元在眉山縣城邊建起了一座現代化飼料廠,取名通威飼料有限公司,喻“通力合作,威力無窮”之意。這就是通威集團的前身。整個廠區占地20余畝,年生產能力10萬余噸,是當時國內行業中最大、最先進的單產廠,公司門前門庭若市、車水馬龍。1993年,劉漢元正式組建了四川通威集團有限公司。1995年,通威集團順利完成北上的戰略轉移,將集團總部遷至四川省會程度,同年以兼并和控股的形式發展了8家分公司。
此后,通威集團的發展勢頭更加迅猛,以飼料業為主干,在全國各地及東南亞地區共發展了110余家分子公司。
由于劉漢元對技術創新的情有獨鐘,因此所帶領的通威集團以科研為先導,打造“技術航母”。為了將科技創新的基因融入到每個通威人的血液中,劉漢元在企業內部明確提出了“科研經費上不封頂”的政策,并表示這是通威對科研經費的承諾,也是通威實行差異化競爭的長久戰略。正是在這種基本方針的引領下,通威技術研發航母最終全面建成起航。通威股份技術中心旗下所轄的通威水產研究所、特種水產研究所、畜禽研究所、動物保健研究所、養殖設施研究所、通威水產科技園、通威水產工程中心等8大研發機構高速運行,成為四川省、中國民營企業中并不多見的研發實力強、擁有技術創新成果最多的企業之一。
通威在堅定不移發展農業主業的同時,也加快新能源產業布局和發展,致力于打造世界級太陽能光伏企業和世界級清潔能源公司。在這場時髦的能源革命中,通威利用農業、新能源雙主業發展的優勢,將新能源和傳統養殖完美結合,創新國內外獨有的“漁光一體”生產模式。該模式“水上產出清潔能源、水下生產安全通威魚”,達到光伏發電與漁業養殖的一體化有機結合,實現魚電雙豐收。
現場花絮